记者在四川、湖南等三个学校的调查显示,祖父辈成了留守儿童的至亲,对爷爷奶奶总有说不尽的话,望爸爸妈妈多一点时间回家。
此次记者奔赴四川、湖南等地,在三个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通过孩子们的视角了解留守老人的生活。159名年龄介于10岁到14岁之间的孩子填写了问卷,从字里行间,很多无奈慢慢地被解读出来。
祖孙情深 父母不在的尴尬
在四川眉山市青神县河坝子小学做问卷调查时,记者发现不少学生知道父母去了外地打工,但是对于具体所做的工作并不了解,只能以“工厂里打工”、“做买卖”等概括,甚至有10多位学生明确写着:“不知道”。
班上老师悄悄透露:“有些家长好多年才回来一次,见着孩子都显得陌生。”今年10岁的小姑娘文芷君在填写问卷时,写着写着,泪水便滚落下来。记者尝试询问几个孩子,但仅仅提及一句“爸爸妈妈多久回来一次”,便有不少孩子已经眼眶泛红,声音哽咽。
或许长时间的分离,让孩子们早已习惯了享受祖辈的照顾。在所有问卷中,只有11位学生认为父母在家与不在家“有很大不一样”,而有近40位同学甚至认为父母在不在自己身边“没啥不一样”,其余的孩子介于两者之间,认为“有些不一样”,但无法细说。
同时,接受调查的学生表示,平日都会主动帮着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洗碗、扫地等。而对于最想对祖父辈说的话,他们的答案也几乎如出一辙,都是希望长辈们能够健康长寿,等自己有能力了好好孝敬他们。
调查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一提,孩子们对爷爷奶奶总有说不尽的话,而对于“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这一问题,多少有些束手无策,占据七成左右的学生会提到:“爸爸妈妈,你们一定要对爷爷奶奶好”。几乎一大半的学生发出呼吁,希望爸爸妈妈能够多一点时间回家陪陪爷爷奶奶,让他们不用这么大年龄还要继续操持。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系主任崔丽娟教授对此分析道:人到中年,就应当承担起支撑家庭的作用,这种支撑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对上下两代人的赡养,更体现在对老年人的关心照顾、对孩子们的抚养和教育上。但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而言,仅仅为了实现前者就不得不背井离乡辛苦赚钱,对于后两者就更加心有余而力不足了,这是他们的心酸,也是我们整个社会面临的难题。
反观留守家庭中相依为命的祖孙两辈人:老人本应到了颐享天年的时候,却不得不操持家务、抚养小孩甚至有时还要承担农活,对于留守老人而言,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上,确实都是挑战。
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影响更大的恐怕是在情感上所缺失的父母关爱:委屈时抚慰的话语、胆怯时鼓励的眼神、害怕时温暖的拥抱,以及父母言行举止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在孩子心目中,恐怕是无可替代的惟一。
隔代教育 观念隔阂难以逾越
隔代教育的问题也在问卷中得以体现,在将近68%认为“父母在家时多少有些不一样”的同学中,有八成坦言,父母在的时候会对自己严格一些,而祖辈则相对比较宽容。如湖南长湖乡中心学校初一的一位学生这样归结:“父母在家的时候我除了学习没有玩耍的时间,而爷爷奶奶管我的时候,休息的时间更加充分。”更有人直接写着:“爷爷奶奶在家时,我可以更加调皮一点。”
而同时,很多同学也承认,由于知识结构相对老化,爷爷奶奶在学习上对自己的帮助实在有限,“我不会做的题目不能问”可以说已经成了初中留守孩子学习中一大障碍。
记者采访青神县妇联主席王军时,她坦言,老人对孙辈教育困惑的局面存在已久。“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老人们几乎完全没有办法,甚至被孩子气哭的情况都有。”
对此,崔丽娟教授认为,90年代末社会就进入了三年一代人的飞速发展,父母与子女之间尚且存在着许多思想、观念上的不一致,更不用说祖孙辈之间的差异了。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转变飞快的今天,和老一代人相比,孩子们拥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享受着即时通讯的便利,接触的信息更多、眼界更加开阔;而老一辈在他们年幼的时候,连温饱都有可能是问题。这种差异,就导致了隔代教育中的问题。比如,对于金钱的使用,老年人就可能非常节俭,对孙辈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但成长在衣食不缺环境中的孙辈就很难理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思想与价值观的隔阂,又很难通过沟通而彼此理解。
“从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留守儿童都很懂事,知道父母挣钱不容易,也知道爷爷奶奶照顾自己不容易。虽然这种早慧是在环境的促使下产生的,但也不失为对于环境的一种适应,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学会应对各种挑战。”
而父母一辈,虽然远在外地打工,并不意味着对于孩子的教育就可以撒手不管,恰恰相反,父母应当成为祖孙辈之间沟通理解的润滑剂。比如通过电话沟通、有条件的情况下接老人孩子到城市看看外面的世界、节假日能够回家看看孩子,都是有效地帮助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方法。
《文汇报》 日期:2012年10月24日 版次:12 作者:徐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