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迁校纪念碑揭牌仪式老照片(训导长苏希轼,教务长孙亢曾,县长周世万,参议会会长萧文海
中新网上海10月16日电(记者陈静)在华东师范大学建校61周年之际,一块由大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之一)在1946年为纪念抗战期间内迁赤水河畔而立的石碑,即迁校碑,在该校闵行校区文脉廊重新镌立。
记者看到,重立的迁校碑碑身正面镌刻1946年的原文,背面则镌刻由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刘永祥所写的《大夏大学迁校碑重镌记》。部分沪上大夏大学老校友出席。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烽火燃及上海。“八一三”事变后,当时著名私立大学——大夏大学被迫内迁。最初,大夏同学同复旦大学合并组成了第一第二两所联合大学,其中,第二联合大学设在贵阳,以原大夏大学师生为主。
1944年冬,日军进犯黔南,大夏大学再次被迫迁至贵州赤水。在当地名士与教育界同仁的赞助下,大夏大学开始了在黔西北近两年的颠沛岁月。
大夏大学迁址赤水时,抗战已逾7年,时任校长欧元化勉励同学们孜孜不倦地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英雄、科学的博士,为大夏争气,为民族争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夏大学准备迁返上海,适逢22周年校庆,特由文学院陈湛铨教授撰写《迁校纪念碑》一文,并举行了盛大校庆纪念活动和迁校纪念碑揭幕仪式,以此纪念大夏大学内迁赤水的抗争史,并表达大夏师生和赤水人民的眷恋情深。
已年过九旬的梁文星老先生,退休前是赤水一所学校的校长,据他回忆,“大夏大学来了以后,社会上封建的风气有所扭转”。另一件事情也让他记忆犹新,“大夏大学没来以前,我们赤水没有吃客饭的,大夏大学来了以后,馆子里吃客饭、吃盖浇饭,大家都觉得稀奇。”
2011年,60周年校庆之际,华东师范大学开始了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另一前身)校史的编撰,并发掘出若干珍贵史料,其中包括当年大夏大学在1946年在赤水河畔树立的迁校碑。
然而,岁月更迭,原石碑已无存,为梳理学校文脉,不忘历史,并以先贤之言行教诲当今学子,华东师范大学遂启动了重镌迁校碑事宜。
迁校碑重立工程由华东师范大学副书记兼副校长任友群牵头。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刘永翔写了《大夏大学迁校碑重镌记》,以骈文形式回忆大夏大学内迁赤水的颠沛及迁校碑诞生的缘由并表达了重镌迁校碑以“得溫前史,益知創業之難;緬想先賢,彌烈興邦之志”。由擅长隶书和魏碑的著名书法家周道南和王宜明分别书写迁校碑原文及重镌记碑文。
华东师范大学后勤保障部从今年5月起,启动镌刻工程,于国庆长假期间完成全部镌刻及拓片工程,并将碑身安装入位。
重立的迁校碑位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樱桃河畔的文脉长廊内,与校训碑等校园文化景观比邻而居,构成了一道历史感厚重的人文风景线。
中国新闻网 日期:2012年10月16日 作者:陈静
链接: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10-16/425267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