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科技正处于群体性突破和加速化发展阶段,国际金融危机孕育着重大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这个转型的时代,中国准备好了吗?上海准备好了吗?昨日的浦江创新论坛上,海内外大批专家共同探讨技术发展与产业变革的互动过程与未来趋势,分析创新生态建设的挑战与路径,为上海建设创新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献计献策。
“创新是非常难的,创新不是靠规划出来的。”张江有限公司总经理丁磊指出,在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下,个体创新的作用越来越显现,也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增长空间。
丁磊表示,政府与市场是一个对立与统一的行为。任何市场都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政府过于强势安排资源,是不利于创新的。所以政府在早期可能会通过逐步的资源配置来培育产业,但不能长期而为之。“现在高科技园区各地政府拿出土地补贴支持创新,实际上这样一种无序的资源配置是影响创新的。创新的真正动力是来自于对价值实现的激励。”
在丁磊看来,市场是配置资源最好的方式,政府所要做到的是在不同阶段与市场进行一个和谐的互动。张江集成电路产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张江的集成电路产业十几年前开始引进,当时没有非常长远的详细的规划,引进了三家最大的芯片制作公司,围绕着这三家形成了一百多家芯片设计单位,有的从美国来进行创业,有的从国内进行创业,然后形成完整的张江的集成电路的产业链,现在市场占有率占到国内的20%。
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杜德斌指出,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中出现了有趣的亚洲“人才回流”现象,这是上海聚集创新人才的好时机。
对创新而言,世界不是平的,而是高度集中在全球少数几个地区,如“钉子”般高高凸起。杜德斌指出,这些“创新钉子”都有相似的创新生态系统,其构成主要包括:人才、大大小小的高科技企业以及极具包容性和开放度的社会文化。按照有分析对创新区域的划分,上海是创新活跃但规模尚小的区域,犹如“一个冒泡的温泉”。但上海的专利产出数量和创新活力尚不及深圳,需要在中小企业发展和更为包容的社会文化上下工夫。
《劳动报》 日期:2012年11月4日 版次:02 作者:罗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