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东方早报》殷莹:温暖的等待

2013年01月08日

 

记得是在去年的元旦,小米会叫妈妈,三个月以后会叫爸爸。很多人说,孩子会“叫人”以后,离“说话”就不远了。可大半年过去了,小米的词汇量依然停留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哥姐弟妹,充其量再算上“喵呜”“汪汪”“咩”“叽叽”“嘎嘎”。我估摸着,这个“小动物”离说话还相当远。

 

然而,在漫长的等待中时有惊喜出现,让我不由感叹生命成长的奇妙。

 

在小米还不会叫人之前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令人难忘的事情。有天他蹲着玩地上的一个门吸。一不留神,门吸被他拔了出来。他捧着门吸走到我跟前,递到我手里,又走回原地,指着地上的洞,紧张地看看洞再看看我,看看我又看看洞。瞧他小眉头皱着,真想笑,但我还是故作严肃地说:“看,你把它弄坏了吧!”这句话我只说了一遍,便把门吸收了起来,想就此作罢。可未成想小米当真了,一下午老蹲在那儿看那个洞。晚上爸爸刚踏进家门,他立马跑过去,不是迎接拥抱,而是指给爸爸看地上的洞。如此,终于释然!过了一个多月,我以为他早把此事忘得精光,就随便一问:“家里什么东西被小米弄坏了?”只见正在摆弄玩具的他,耳朵一竖,玩具一扔,又???地跑去那个洞边蹲下。虽然没有对话,但我们惊喜地发现,小不点儿开始理解一些事情,并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了。

 

我在家总爱逗逗小米,喜欢看他对新生事物的第一反应。有一次,我趴在沙发上假哭,小米外婆心领神会,很配合地说:“小米,快去看看妈妈怎么了!”我蒙着头,感觉到一个小小的身体慢慢靠近,然后,一只小手,触碰到我的头发。得到这样温暖的回应,我总忍不住要用假哭来吸引小米,先生以“狼来了”警告我,我则笑他羡慕嫉妒恨。这是小米给我的特权,无论他在家里的哪个角落,只要听到妈妈的“呜呜”声,就会立即跑到我身边。其实小米并非不知我在“骗”他——因为每次他凑近我时,我都会跳起来将他一把抱住——我想,他是喜欢这样的“对话”,和我一样喜欢。前一阵子我病了,小米站在床边看着我,慢慢地把头靠在我胸口。他什么也没说,他分得清真假,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回应,谁也没有教他。

 

刻意地教,往往是徒劳的。我教小米说“你好”几个月了,他置之不理;教他说“谢谢”也很久了,他依然只用作揖代替。但是,他会说“路”字,因为《中国好声音》里权振东唱过“亲爱的小孩……我愿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他还会说“慢慢”,因为金志文唱过“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见到李代沫上场就会亲切地叫一声“沫沫”——乃至见到所有光头都唤之沫沫——因为这位沫沫唱了小米睡前必听曲目《我的歌声里》。不爱动画片,却爱《好声音》,这是小米自己的选择。有一期《上海电视》集中报道了《好声音》的导师和几位学员,于是这期杂志成了小米的早读本,每天早餐以后就搬个小板凳坐在那儿一页页翻,指着权振东说“路”,指着张玮唱“哎呀咿呀咿呀”(因为张玮唱过《忐忑》)。问他:“梁博什么样?”他会眯起眼睛。我唱“想带上你私……”,小米会接“奔……”。我看着小米与《好声音》互动的认真模样,就会想,这个还不会说话的小孩,是怎么理解“路”“奔”“慢慢”的意思?为什么偏偏喜欢这些歌而不是另一些?怎么记得住哈林老师和刘欢老师,却总搞不清那英老师和杨坤老师呢?为什么只给李代沫一个独有的称呼,而别人没份儿?

 

他的小脑袋瓜子到底在想啥?这是我21个月来思考最多的问题,可总也想不明白。好像小米就在这样胡思乱想、自说自话当中变得越来越“懂事”,尽管他还说不出我们期待的话,但已拥有自己的“语言”。下班回家,我问小米:想不想妈妈?小米点点头。再问:哪里想?他指指胸口。虽总盼着他早些讲话,但彼时想来,无声的表达其实也特别温暖而有力。拿人的一生相比,孩子不会讲话的时间很短,所以,应该格外珍惜。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外事秘书)

《东方早报》    日期:201318    版次:B06    作者:殷莹

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3-01/08/content_7218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