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闻晨报》:沪现有獐227头,拟扩大野放规模,项目组已在考察多处生存环境 未来世纪公园、佘山或可观獐踪

2013年01月16日

戴着项圈跟踪装置的獐

在上海野外生活的“獐妈妈”正给小獐喂奶
华东师范大学獐的课题组成员 何鑫拍摄

     未来,市民也许能在更多自然环境中看到温顺、可爱的本土动物——“獐”。记者昨天获悉,相关方面计划扩大獐的野放规模,正在考察崇明东滩、佘山等10多地可能适合獐野外生存的环境。经过6年的努力,目前獐在上海的数量已恢复到了227头。百余年前,这种上海野外最大的哺乳动物数量相当多,后由于多种原因,于20世纪初绝迹。

21头发展到227

    也许,你在滨江森林公园里与獐有过邂逅,当你想仔细看一看它时,胆小、怕生的天性使它悄悄消失在树林间。上海地区獐重引入项目负责人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陈珉介绍,滨江森林公园是獐野放实验的地点之一,从2007年开始,上海已陆续在5个地方开展了獐的种群繁殖、野外放归研究,獐的数量从最初的21头扩大到2012年底的227头。

    最初用来恢复上海地区的獐来自浙江舟山一家獐养殖场。陈珉介绍,2007年,在华东师大、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等多方共同努力下,21头獐从舟山来到浦东的华夏公园,担负起此项“复兴”的重任。2008年,松江浦南林地建立起一个獐的种群扩大繁殖基地。2009年,獐在上海的人丁日渐兴旺,相关方面开始尝试将其放归野外,滨江森林公园成为首个试验公园。2010年,一批獐被野放入浦东新区南汇东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野放獐。2012年,又一批獐在松江新浜林地开始野放试验。

    陈珉介绍,目前獐在上海的繁殖、野放范围已经扩大到7.5平方公里,建立了健康稳定的扩繁种群,并在不同类型的栖息地中进行了野化训练,野化种群健康,顺利繁殖,稳定发展。

野放獐曾遭人捕杀

    6年来,獐的“复兴”之路走得并不平坦。陈珉说,起初,研究人员要琢磨獐喜欢怎样的生活环境、喜欢吃什么、怎样才能让它们繁殖下一代并保证存活率。后来,开展野放试验,獐遭遇溺水、死亡,甚至被猎杀等危险。

    在南汇东滩,研究人员曾发现,有两头獐明显是被人为捕杀致死。用于追踪行迹,套在獐脖子上的项圈被人为剪断,一个项圈在水沟里被发现,另一个则在民居棚房内发现,但由于未抓到现行,相关人员拒不承认其恶行。在另一处野放地,由于护岸过于陡直,不慎落水的獐未能爬上岸而溺死。此外,还有患病抢救无效而死亡的獐。

    不过,獐的回归之路有更多有趣的故事。陈珉说,目前,獐在上海食用38种植物,其中竟然包括一支黄花和桂花。当看到母獐舔舐刚出生小獐的瞬间、感觉遇到威胁时警惕的獐、獐反刍等画面更令人激动、喜悦。

计划扩大獐野放规模

    獐的重引入取得阶段成果,专家认为,这项研究仍要继续,并扩大规模。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盛和林说,獐可以在更多野外自然环境中放生,同时,繁殖种群也应继续扩大。而据了解,项目组已经在考察崇明东滩等10多处适合獐生存的野外环境。

    经专家初步考察,除了目前的5处地点外,在上海适宜獐生存的还包括4类环境,一是近自然栖息地,包括东滩湿地、横沙湿地等滨海湿地;二是人为干扰较少的次生栖息地,包括松江天马山、佘山等次生林地;三是大型郊野公园等可控半人工环境,包括奉贤海湾国家森林公园、顾村公园、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共青森林公园和世纪公园等;四是郊区绿地林带等半人工环境,包括环城绿带等。专家提出,待獐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可借鉴国际的开发利用,比如以獐为主线的生态旅游,娱乐型狩猎或体育狩猎,从肉用到工艺品等衍生产品的开发。“上海地区獐重引入项目的最终目标是在上海建立獐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成为上海城市生态恢复的旗舰物种,推动上海的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填补国内生态建设在此方面的空白。”相关负责人表示。

[]

    獐,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91厘米-103厘米,体重14公斤-17公斤。冬天长着粗而厚密的枯草黄色毛,夏天换上细而较短、微带红棕色的毛,性格胆小,栖息于河岸、湖边、湖中心草滩、海滩芦苇或茅草丛生的环境,也生活在低丘、山坡灌丛或海岛林缘草灌丛处。繁殖力强,通常每胎1-3仔,最高达8仔。

    作为最原始的鹿科动物之一,它曾广泛分布于辽东半岛、华北平原及长江两岸,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等省市。目前仅主要分布于浙江舟山群岛、江苏沿海地区和江西鄱阳湖地区。20世纪初獐被引种到英国,随后被引入法国。

[四代人的獐梦]

    由于长期的自然环境变化,特别是人为开发利用活动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野生獐的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地区急剧缩小,獐在许多地分布区内已经绝迹或很罕见根据相关着作,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上海市郊的青浦及奉贤等地獐的数量还相当多,曾一度充溢于市场。20世纪初,獐绝迹。近代上海,因破碎化和过度捕猎导致獐的数量严重下降。

    为了恢复这种本土物种,进而推动申城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四代人为之努力至今。上世纪八十年代,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盛和林作为一代人开始了相关研究,当时就在华东师大校园里养了几头獐,后来又去崇明养獐。此后,盛和林的学生、现在的华东师大教授张恩迪接过接力棒。张恩迪不仅在国内研究獐,在国外留学时依然把獐作为研究对象。如今,张恩迪的学生陈珉挑起獐重引入的担子,同时陈珉也培养了研究獐的学生。 30年,四代人,从2007年至今诞生了6代獐,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目标能实现。”被称为动物区长的张恩迪 (张恩迪除了是华东师大教授外,也是浦东新区副区长)回忆起四代人的獐梦深情地说到。

《新闻晨报》日期:2013115 版次:A14 作者:郁文艳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3-01/15/content_9572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