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文汇报》:合理调控 科学管理 促使人口规模有序发展

2013年01月28日

  “据统计,2000年上海常住人口不足1600万,但到2011年底已达2350万,若不合理调控,上海人口每年都以近60万的速度增长,要不了10年,人口规模又将增加500多万人。”民盟上海市委在提案《对调控本市人口总量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中,开篇就提到了人口总量过快增长为上海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吴瑞君对人口规模增长的预测相对有些保守:2026年预计上海常住人口将达到2700万,“但目前还看不到人口增长的拐点。”

    上海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中,已经有不少政协委员、党派团体意识到,人口流动极大增强了城市发展活力,汇聚了大量优秀人才和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劳动者,同时人口快速增长对城市资源、环境、管理等的压力也日益显现。

    合理调控、科学管理,促使人口规模有序发展,成为大家一致认定的解决方式。

 
政府工程项目要做人口测评
民盟上海市委的提案提到,上海某区在过去几年中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人口的激增也非常凸显。目前该区外来非户籍常住人口总量已大大超过该区户籍人口。“一些区县专注招商引资谋发展,并不考虑是否会引起人口导入快速增长,无人计算外来人口导入过多过快需要付出的社会管理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社会服务配置成本等等。”该提案执笔人认为,人口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很像早年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政府要意识到这个问题,提前规划。“比如迪士尼,如果周边不配住宅,这个项目日后吸引的主要是流量人口,朝来夕走,若旁边成片开发房地产,对GDP确实会有贡献,但将来肯定会有大量人口集聚。”
民盟上海市委与吴瑞君委员都认为,重大项目的开工需要将人口产生的影响考虑在内,政府应在全市范围内强调树立发展与人口调控相统筹的观念,并建立起招商引资、园区开发和重大项目与人口平衡的评估机制,以及对区域实施人口规模调控的考核机制,切实把发展建筑在人口合理增长的基础上。“要预估的内容很多,包括多少人会因为这个项目产生空间移动,可能产生的人口结构变化等等。如果有可能,可以测算人口结构中不同类型的人的GDP贡献率与其需要的管理支出成本,在设置岗位时有意识地优化人口结构”,吴瑞君说。民盟上海市委还建议在项目建设中要保留一定量的岗位给本地劳动力。
 
公共服务配给要参考周边人群特性
从全球范围内来讲,大型城市集聚了医疗卫生、教育等优质资源,人们会受优质资源吸引自然流入。如何平衡公共服务资源与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吴瑞君认为,政府的民生工程尤其要与周边人口联动,要参照附近居民的消费能力、特性,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的效率。同时对公共服务资源使用情况实施绩效管理,“比如把养老院的入住率、周转使用率纳入评估范围”,她认为,这几年人口空间分化现象明显,老年人主要分布在市中心的老公房和郊区的保障性住房内,商品房里白领比较集中,公共服务设施应该参照当地占主体的某一类人的需求来建设,避免公共设施使用出现遍地开花、冷暖不一的景象。
她还建议,要增强外来人口贡献率与公共服务配置之间的系统设计。“一个外来劳动力的进入,往往会带进来一老一少。对于这些福利人口,公共服务资源应该普及到他们身上,但并非他们一来就可以享受,尤其是超出基本公共服务的部分,应按照他们对上海的贡献大小来分配。”
 
应当逐级享受公共服务
“如果公共服务做成‘大锅饭’,一方面资源跟不上,另一方面会引起矛盾。上海人享受的公共服务也是几代人积累下来的,一个刚进入的人就要享受同等待遇不合理。如果一下放开,只会搞乱公共服务的秩序”。
民盟上海市委认为,外来流动人口有序合理的导入,是上海发展本身的需要,也是全国人口红利在上海发展的有效运用,是对上海发展的很大贡献。上海在任何时候都要消除排外、歧视外来人口的观念。但外来流动人口导入在涉及一系列的福利保障政策时,不能简单化地搞均等化融入。目前上海在外来常住人口中的小孩上幼儿园、义务教育、平价分娩及养老等方面的一些做法,过于超前,如把握不当,将会导致大量的非就业人员涌入及非正常性就业人员涌入,因此建议对涉及外来常住人口的一系列福利保障政策,都应划定一定的时间要求,根据在上海工作的年限逐步与相关福利保障政策接轨。
 
《文汇报》 日期:2013127 版次:03 作者:刘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