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解放日报》:身为化学家 却始终在反思化学

2013年01月25日

   

    化学家何鸣元,却时刻在反思化学。几十年前,环境保护运动先驱、生物学家卡森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描绘了农药污染造成“鸟语不再,惟余空山”。卡森曾一度在化工界遭到从学术到人身的种种诋毁和攻击,但也由此引发一场生态大讨论,这至今被何鸣元视为人类最重要的觉醒之一。

  最近,他被授予我国催化领域的最高学术奖励——“中国催化成就奖”,他大力倡导的绿色化学正在发生神奇的质变。

  三百余发明,“绿化”碳科学

  在第十六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上,何鸣元获奖后作了题为 “绿色碳科学——寻求碳中性平衡实现途径”的大会报告。近年来,他一直在国际国内各种场合发表化学 “绿化”、低碳发展的新观点,在这个生态文明的世界中策马驰骋,像个“骑士”。

  55岁当选中科院院士,走过半世纪的化学研究生涯,以“何鸣元”名字检索到的海内外发明专利达300项之多。何鸣元却说,专利数量是虚的,不少专利没什么实际意义,有些甚至是挂名之作,自己不甚清楚。“真正提出构思的,几十项还是有的。”他望了望办公室墙上的大镜框,那是闵恩泽院士与他共勉的一句话:“创新来自联想,联想源于博学广识和集体智慧。”这也正是何鸣元与他团队的创新指针,他们对于现有化工过程的“绿化”,已经在生产线上得到了理想的检验结果。

  来到何鸣元主持的上海市 “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前,留日博士吴鹏已就制备大宗化工品“丁酮肟”的催化问题发表了高质量论文。何鸣元对他说,“理论必定要应用”,于是帮助他实施工业性研发。以往丁酮肟生产过程有毒有害,既污染水体又污染空气。经多年攻关,他们彻底改变了纯化学的催化方法,最终获得了99.9%的主产物,唯一0.1%的副产品是水。古稀之年的何鸣元奔走在长三角企业间,尝试将这种全绿色的催化制剂真正用于生产,终于让一家中小企业吃了 “螃蟹”。结果,厂家年产丁酮肟从5000吨逐步放大到1.5万吨,在同样成本及产量条件下,基本实现零污染。

  素来十分低调的何鸣元对这项成果非常骄傲,他说,这种原始创新方法,几乎让反应物100%的原子进入生成物,必是高效率、无毒害的绿色化学。

  大国企总工,钻回象牙塔

  何鸣元放弃的,是中石化石油化学科学研究院。他21岁大学毕业后就在中石化工作,1996年出任集团石化科研院总工程师。

  “其实,现在我组织关系还在中石化呢。”原来,何鸣元2000年时就被华东师大聘为教授,2004年建起绿色化学相关实验室。在中石化看来,何鸣元只是高校的“兼职教授”,并未同意他全职从事教研工作。

  然而,何鸣元这个热爱化学的“骑士”,执意抽身大国企、投奔象牙塔。连妻子也追随他从中石化来到丽娃河畔,两人继续做同事。何鸣元直言,企业有企业的属性,事关生产急需、市场效益,领导才高度重视,对于绿色化学这样的长远问题,企业研究院不太注重,也不会多花精力。“我喜欢宽松自由的学校环境,指令少、束缚小,在基础研究中更易发挥。”论科研条件,当时华东师大只有化学、并无化工学科;论个人利益,何鸣元坦承“对我这种年纪的人来说,这已不重要”。

  华东师大化学系原主任陆嘉星说,重点实验室创建条件非常艰苦,原来的老式教学楼需要重大改造,他们只能临时搬迁,“寄居”理科大楼内。陆嘉星还卸任系主任,担任实验室副主任,与身为主任的何鸣元搭档,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拥有数十间实验室的“化学馆”。

  在化学馆底楼,由教室变身的A102实验室里,有一台衣橱那般大的实验仪器——“催化剂评价装置”,只需9克催化剂,就能模拟中试放大甚至工业生产过程,实验参数与实际参数可精准到0.01%。何鸣元非常看重 “实验室成果”转化,将“985”、“211”工程以及自己的科研经费凑得300多万元,力排众难从美国垄断企业引进了这套装置。馆内,从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到300M核磁共振仪,每一台实验仪器都凝结着他的化学变革之心。

  夫妻皆“骑士”,全家教育缘

  就在催化奖颁发两周后,何鸣元又获得一枚奖章。那是拿破仑1808年设立的“棕榈叶骑士”勋章,用以表彰世界范围内对法国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本土及海外人士。

  一名骑士的背后,可能是另一名骑士。迄今,拥有“棕榈叶骑士”勋章的中国人共有十多个,何鸣元家占了两个。另一个就是随夫回沪的妻子钱蕴华。她在华东师大国际交流处,参与了与法国高师集团成立中法联合研究生院及联合研究院的创办过程。钱蕴华虽说是普通老师,法方仍将骑士勋章授予她。如今妻子年近七旬,“退而不休”,还在上班。

  “我就是被她卷入了中法关系。”受“女骑士”影响,何鸣元大力支持中法联合教研,就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项目开展攻关,培养了多名博士,指导他们发表了颇具影响力的论文。“但我真没做太多事情。”这名院士对“骑士”头衔谦逊一笑。

  何鸣元真是与教师、与学校有缘。他1940年生于姑苏城,爷爷是私塾先生,父亲原是纺织工程师,后来受上一辈影响也当了教师。何鸣元兄弟姐妹6人,家中虽不富裕,却从小沉醉于书香芬芳,连吃饭时也常在饭桌上放本书,边吃边看也无人过问。

  古城古巷古宅,何家离校不远。每天清晨,上课钟声未鸣,与文庙连成一体的苏州中学已书声朗朗。很自然,何鸣元最初的爱好是文学。有化学课后,那位老师讲课条理清晰、法度严谨,又对学生体贴入微。何鸣元很喜欢他,久而久之也喜欢上化学。高三,他报考了清华大学涉核专业,却因所谓“海外关系”未被录取,于是考入华东纺织工学院,即今东华大学。他“鸣字辈”的大哥二哥,也任教名校,以教授身份从大学退休。

  如今,只有他仍在信马由缰,不停追逐自己年少而起的科学梦,从元素周期表中感悟并创造着大自然的和谐。

《解放日报》 日期:2013年1月14日 版次:3版 作者:徐瑞哲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3-01/14/content_9564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