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从地理角度指的是地球自转轴的北端,也就是北纬90°的那一点。从北极点以外,到北纬66°34′的其它地区则被称为北极地区。
北极地区实际上是一个被陆地所环绕的结冰大洋,在这些环绕北极地区的众多陆地中,有一块陆地属于挪威,它是一片群岛,名叫斯瓦尔巴。在那里,有着中国设立在北极的科考站———黄河站。一路向北科考队离开冰岛之后,下一个目的地就是北极黄河站。
黄河站是中国首个北极科考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是中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实验室、办公室、阅览休息室、宿舍、储藏室一应俱全。
黄河站的建立,为我国在北极地区创造了一个永久性的科研平台,也为解开空间物理、空间环境探测等众多学科的谜团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黄河站的科学研究可以分为长期和短期项目。因此,每一年黄河站都会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中国极地研究者。就在我们到达黄河站的前一周,一批中国科学家刚刚来到这里。其中,两位来自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科学家朱卓毅和张瑞峰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因为他们在北极的研究对象,是一条被中国科学家称为黄河的河流,恰好与黄河站的名字相同。
朱卓毅和张瑞峰具体的研究内容是调查黄河的淡水输入对新奥尔松附近国王海湾的海水浓度、温度、微生物等指标产生的影响。
朱卓毅和张瑞峰是河口海岸学的专业研究者,他们从上海来到万里之外的北极做调查的原因之一是这里是地球上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小的地区之一,王湾和黄河能为他们提供一个纯净的研究样本。
朱卓毅告诉我们,黄河是一条由附近冰川融化形成的小河,它原本没有名字。因为河水的颜色泛黄,因此中国的科学家们就给它取名叫作黄河。
为了全面研究黄河的变化,朱卓毅和张瑞峰需要在冰川末端黄河发育的地点和黄河入海口取样,加上今天在中游的两个地点,一共四个地点的样品综合在一起才能为研究提供最全面的数据。
朱卓毅和张瑞峰在完成对黄河的水样获取工作后,还要到到国王海湾中获取那里的海水样品。然后回到新奥尔松,他们马不停蹄地来到实验室立刻对黄河水样和国王海湾水样做处理工作。
在这里,朱卓毅和张瑞峰将把水样中的泥沙分离出来,再将过滤后的水样分装起来带回国内。在北极的取样工作只是朱卓毅和张瑞峰对黄河王湾研究的开始,回国后,他们将继续用近一年的时间对水样中的化学元素等项目做分析。最终,他们将得到黄河以及附近冰川的物质输入对王湾微生物、初级生产力、海水盐度等指标的准确影响结果并形成论文。
科学研究就是这样,它需要你付出长时间的努力和卓越的毅力来探知。每一个真理的获取都需要大量最基础的工作不断累积。中国要了解北极,就需要更多在北极进行基础科研工作的科学家,了解这片象征人类探索精神的净土。中国的科研需要在北极发出自己的声音!
新奥尔松的午夜,阳光依旧耀眼。黄河站的所有科学家依旧忙碌着,没有一个人进入梦乡。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和时间赛跑,抓紧在北极来之不易的每一分每一秒。
《经济参考报》 日期:2013年2月1日 版次:21 作者:邵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