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发声手套”仅需通过左右手套上的两个触碰传感器,来获得用户的手指动作,随后将这一信号经过蓝牙发送到手机上,并最终通过手机这一终端来代替失语者发声。 费沪生/摄影
戴上一副特制手套,失语者便能进入“有声”世界了。商报记者昨日获悉,由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琚小明副教授带领的Sophia团队,现已成功研发出一套Finger Speak手指输入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副“发声手套”,其简单易用,且成本低廉。据悉,这一“发声手套”将对残疾人学校进行先期试用。
前期至残疾学校体验生活
据悉,“FingerSpeak手指输入法”这一设计项目从去年暑假起就已开始研发。从关注弱势群体的角度,设计团队一开始分别设想了“盲人感知”和“发声软件”两个研发方向,在技术难度和可行性的衡量中,“发声软件”的设计便被团队的师生们作为了首选。
据负责该项目指导的软件学院副教授琚小明介绍,“发声手套”的设计思路其实非常简单,仅需通过左右手套上的两个触碰传感器,来获得用户的手指动作,随后将这一信号经过蓝牙发送到手机上,并最终通过手机这一终端来代替失语者发声。
虽然该软件的基本设计思路很简单,但为了使发明能够与实用性真正“接轨”,团队的大学生们还是做了一番功夫。据悉,负责该项目的学生们还特意跑去残疾人学校体验生活,进一步了解残障人士的真实生活以及他们的特殊需求。
简单易用与用户同步发声
采访中,琚小明告诉商报记者,简单易用及软件模式多样是该设计的两大创新点。“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就有不时用大拇指触碰其他手指的习惯,是我们手指活动放松的一种形式。所以利用这种自然的手指触碰动作,来实现失语患者或者有特殊需要人群的说话需求,对于使用者来说不会有任何使用的负担。”
另一方面,在手机界面上,用户可以任意选择多种声音,甚至可以模仿乐器声音,完全实现了模式的多样性。
此外,琚小明还表示,该软件的反映速度也非常快,并不会出现任何的延时停顿,完全做到了与使用者同步发声。
据悉,虽然该软件目前仅支持英文发音,但在后续的研发过程中,团队还将规划手指的不同触碰按键功能,进行字符与语义录入,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中文发声词库。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该软件也将支持中文发音。
残疾人学校将进行先期试用
针对该软件未来的市场化之路,琚小明内心也已有所打算。“目前,我们的技术已经实现,后期需要做的可能是从大小规格及外观上的改进。”据悉,考虑到实际使用中的携带问题,团队接下来还将进一步将传感器外观改装成同1元钱硬币类似大小的尺寸。
据琚小明透露,在接下来,团队将小批量生产出10几副“发声手套”,供残疾人学校的学生先期试用。在试用的过程中,团队也将对设计做进一步优化。
另一方面,琚小明也表示,后期如果步上市场化之路后,该软件本身的售价也不会很高。“我们的设计本身就是面向于弱势群体的,也不可能在价格上偏高。”而事实上,据了解,Sophia团队所设计的这款“发声软件”的成本并不高。“传感器本身小,并且也不贵,技术难点完全在于编码和信息处理。”
据了解,该项目现已作为华师大校团委“英才俱乐部培育项目”的重点课题,将与校团委联手孵化,同时也在备战2013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上海商报》 日期:2013年3月8日 作者:季张颖 王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