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杨国荣:我思 我欲 我悦

2013年03月15日
    实践过程往往面临意志软弱的问题。如何努力克服可能对实践过程带来消极作用的意志软弱,是实践过程难以回避的问题。
意志软弱首先与个体的观念世界相联系,并具体地表现为理性与意欲、情感之间的张力,意志软弱的克服,也相应地涉及理性与意欲、情感之间关系的协调。康德曾将人心的机能区分为三种,即“认识机能、愉快与不快的情感和欲求的机能”。认识机能关乎认识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欲求的机能表现为实践层面的自我要求,愉快与不快的情感则涉及审美领域中的情感认同、情感接受。体现为思维活动的认识机能主要与理性相联系,愉快与不快的情感和欲求的机能则表现为非理性的规定。愉快与不快的情感居于认识和欲求之间,并构成二者之间联系的纽带。康德的看法指出了认识领域、道德领域与审美领域之间的相通性,而他对情感机能所具有的联结作用的肯定,内在地体现了对意识和精神综合性、统一性的注重。
康德的上述思考可以从行动主体 (“我”)的视角加以引申考察。认识机能所体现的理性功能,可理解为“我思”;实践层面的自我要求,可以视为“我欲”;愉快与不快的情感,则可归属于“我悦”。三者内在于同一行动主体,又彼此交互作用。克服行动过程中意志软弱的,则涉及以上诸方面的互动。
在道德实践的层面上,“我思”、“我欲”、“我悦”的统一,表现为理性的自觉判断(知其应然)与道德的自愿要求(行其应然)之间的一致,当行为既基于理性的明觉,又出于自愿的要求,并进而通过情感的认同而达到好善如同好好色之时,与“应然”相悖的意欲对行动的干扰和影响便可以得到抑制,即意味着扬弃意志软弱。
“我思”主要表现为理性的认知、评价和判断,“我欲”则与行动的选择、决定相联系,这种选择和决定既可以基于理性的判断,也可以源于非理性的意欲。意志软弱即意欲压倒理性,而克服意志软弱和化解理性与非理性的意欲之间的张力具有内在的相关性。“我欲”固然容易流于单纯的感性冲动,但“我思”可将“我欲”的内容、取向加以转换,从而超越单纯的感性冲动。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理性的判断可以引发意欲:如果根据理性的分析和判断,某种行动可以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赏,那么,对于接受该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个体来说,这种行动也会具有可欲性,并引发选择该行动的意欲。同时,“我欲”对“我思”也具有促发或推动作用:一定的意欲产生之后,常常会推动个体对该意欲的价值性质 (正当与否)、实现方式等加以评价、思考。
与“我思”和“我欲”相联系的是“我悦”。康德较多地注意到愉快(悦)与不快(不悦)的情感在认识机能与实践理性之间的联结作用。“我悦”首先在于情感的认同与接受,这种认同既非导源于外在强制,也非出于内在的勉强;既不同于对理性要求的被动服从,也有别于对意欲冲动的自发顺从。它以普遍的理、义为内容,又包含愉悦之情。当 “我思”、“我欲”、“我悦”彼此统一时,理性的认知和评价与个体的意欲便融入具有愉悦感的主体意识,二者之间的张力也由此得到化解。这为克服因意欲压倒理性而带来的意志软弱,提供了内在的根据。
《中国社会科学报》 日期:201334 版次:A05 作者:杨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