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本市文化改革发展将初见雏形,而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度则与国际文化大都市形象息息相关。为此,市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赟提出,本市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应尽快向市民开放。
根据上海提出的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目标,本市将力争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等多个领域的主要可比指标趋近国际大都市水平。高校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免费开放,毫无疑问是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基本指标。据了解,在西方发达国家,诸多大中城市基本上可以实现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图书馆的社会开放,不仅如此,高校图书馆与城市的公共、社区图书馆之间甚至还建立起馆际的合作。然而本市高校图书馆的开放却遇到重重阻碍。
陈赟委员的解释是:“人力、资源、经费的限制。在本市许多高校的图书馆,甚至连本校学生的需求尚难满足,又何谈对公众开放?”
此外,这还牵涉到一个理念的问题,陈委员认为,作为公共资源的高校图书馆,向公众开放本就是理所当然的。公共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关部门应尽快意识到开放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意义。对此,他建议,在教育投入中分配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校的图书馆开放,科研机构(如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图书馆开放则由上级主管部门下拨专款,以解决人员经费与开放成本(如人员培训等)等问题。他还特别强调:“特别是一些已经具备条件的高校图书馆,一定要尽快积极主动推行开放的政策。”
《联合时报》 日期:2013年3月8日 版次:5 作者:谢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