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学是大学的立身之本,近年来,这已成为众多高校的共识,由此,本科教学越来越成为学校的重大投入工程。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青年教师的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3.3%。这些青年教师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如何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大学的当务之急。从2011年开始,本市各高校陆续成立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为培养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能力的重大平台。去年,教育部评选出了首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本市共有三所高校入选。本报今起推出“青椒课堂”栏目,跟踪报道高校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新举措。
“禽流感疫情暴发时,动物保护组织者为什么不去养殖场拦截要扑杀的鸡鸭鹅,这就是一位著名哲学家曾经写过的书《Justice and loyalty》中提到的,在面临极端事件时,你心底真正的标准自然会显现。”……昨天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学名师、哲学系教授童世骏在课堂上,用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难题作为自己的课程《什么是哲学问题》的开场白。这场特殊的示范课,听众席上坐满了学校的青年教师和孟宪承书院的师范生。
从今年开始,华东师范大学教学发展中心安排了系列教学展示课以及教学专题研讨会、学业指导等培训活动。尤其是让学校的一批名师登上教学展示研讨课的讲台,向青年教师展示如何上好课。
好的课堂,讲故事也大有学问
如何将一节哲学课讲得娓娓动人?童世骏教授从3个实际案例入手,引出了“什么是问题”、“哲学问题的特征”,以及“哲学问题是什么”三部分。在逻辑严密步步推进问题的同时,不时穿插生活中的小例子,令课堂的气氛轻松。
其实,好的课堂并不在于形式互动,而在于思想互动。在童世骏教授眼中,好的课应该是讲故事和讲道理结合起来的。“因为老师和课堂下的学生面对面交流,其实就是活生生的场景。课堂就是故事的场景,讲课就是一个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故事。”
他建议年轻教师们可以多研究研究桑德尔讲课的模式,因为从他的课堂中可以发现,这些大牌教授讲课是有很好的方式的。比如,桑德尔讲故事就有几种类型,一种是真实的故事,他在课堂上把所要讲授的案例、报纸拿出来,让学生有非常强烈的身临其境感;第二种是讲哲学家的故事,某个观点在说明背景下提出来,这就要考验教师的背景知识;第三种是思想实验,尤其是在哲学中,思想实验特别重要。好的思想实验就相当于写了一篇好的文章。“当然,第四种就是举点我个人的例子,作为老师,看看大家疲劳了,讲点自己的故事让同学调剂调剂,所以老师不能只是做一个书呆子,丰富的个人经历会成为教学的材料。”
高校对科研的重视超过教学
“青年教师并非生来会上课,让有经验的老师示范上课,让我们未来的优秀教师也知道好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的,”童世骏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好的课堂教学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表演,这是需要教的。给青年教师多一些培养,才可以收获优秀的教师。”
2011年,华师大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2012年中心入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昨天童世骏教授上的,已经是第三次展示课了。此前,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化学系的陆靖教授为青年教师上了第一节示范课《从旧量子论到量子力学》、体育健康学院的汪晓赞教授为青年教师上了《体育与社会》。将来,各学科领域教授也将陆续登上教学展示研讨课讲台。这些展示课的任课教授几乎都是全国名师或者是上海市教学名师。
据介绍,长期以来青年教师的科研任务越来越重,加上对于教学的评价体系并不完整,因此教学较之科研,显得比较单薄。而大学校园的整个氛围就是轻教学重科研。“虽然教学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对科研的重视依然压倒了教学。”童世骏教授称,“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是默认学生博士毕业了以后就具备了教学的能力,不少青年教师都是毕业后就直接上讲台了,但实际并非如此。虽然过去,我们也有一些帮助青年教师在教学上成长的事情,但远远不够。”他认为,青年教师有自己的优势,比如擅长收集信息,习惯新事物,比较了解学生心态,但他们上课的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青年教师刚刚毕业,如果忙于应付多门课,尤其是新课,常常显得不那么游刃有余。
陆靖教授说:“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热爱教学,是上好每一门课程的精神保障,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与过硬的教学技能,则是上好每一门课的重要条件,在课堂上与学生产生思维共振是判断一门好课的重要标准。学校有义务、有责任为学校青年教师提供系统化、全方位的教学技能培训,积极创设条件与平台让更多青年教师立足讲台,热爱教学,也让教学技能优秀的老师展示风采,发挥引领和示范效应。”
《文汇报》 日期:2013年4月18日 版次:07 作者:姜澎 黄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