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东方教育时报》 宋琳:心灵城邦的信使

2013年05月08日
    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诗歌运动史,在经过了一段沉寂之后,近年来又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除了怀旧以及由此引起的“甜蜜的忧伤感”外,对当下物质主义文化氛围的不满应该是主要的原因。
  
    大学生诗歌运动属于广义上的“第三代”诗歌运动,是以朦胧诗为代表的地下诗歌运动的余续,其规模大大超越了朦胧诗群,并将朦胧诗的影响从理念扩大到日常生活和写作行为中去,就精神的自足、语言实验的勇气与活力来看,或可称之为一场学院“诗界革命”。
    反思80年代的精神气质和个人学习写诗的历程,我们自然会将地理空间对心灵的投射作用与一首诗的销魂效果联系起来。上海——中国最都市化的城市,具备构成现代性的一切要素,它混杂着殖民时代的摩天大楼、花园洋房和棚户区,黄浦江上巨轮与冒着黑烟的机帆船交错行驶。它的街道风貌中既有石库门的市井风俗画、梦游般的人群,又有琳琅满目的橱窗的奢华镜廊——无轨电车与自行车流的活动影像一掠而过。
外滩像城市的一道屏障,日暮时分,海关大楼的钟声与汽笛的长鸣遥相呼应,将缺乏室内生活的恋人吸引到露天公园与江堤一带。华东师大校园紧邻苏州河——工业污染使它变成了死水,它与另一个近邻长风公园的秀美形成巨大的反差,这些都成为城市焦虑症的源头。
    夏雨诗社成立于19825月,早期主要成员是787980级中文系学生。策划者是被我们戏称为“巴士底狱”的第一学生宿舍,第一学生宿舍是一幢灰色的三层回字形楼房,这栋建筑是民国时期大夏大学的旧址,我的同学査建渝的父亲——大夏大学的学生地下党成员曾在这里从事秘密活动。某个春夜,我到78级师兄刘新华的寝室小坐。他突然问我:“你们几个写诗的同学,为什么不合在一起成立一个诗社呢?”听从了他的建议,我和沈滔、汤朔梅、张黎明、徐芳等人便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张贴征稿启事,给名流写信,请校长题辞,打字,画插图、油印,5月下旬,《夏雨岛》创刊号就这么诞生了,首任主编李其纲写了热情的发刊词——《夏雨,年轻而执着》。老诗人辛笛和邵燕祥、校友赵丽宏写来了贺信,辛笛先生还附上了贺诗《献给夏雨》:唯独夏雨既爽朗又痛快,在风雷中孕育,一旦成熟就先闪电,然后半空中响出一声霹雳;
即使瓢泼一阵也罢,
已经是还给闷热的人间
一个难得清凉的世界!
    在夏雨诗社存在的11年(1982-1993)里,陆续自印出刊《夏雨岛》十五期、《归宿》四期、《盲流》一期、编有诗选《蔚蓝的我们》和《再生》(原名《寂灭》),诗人自印的个人集不包括其中。这个清单大体可以说明历届诗社成员的集体劳动,我欣喜地获悉夏雨诗社即将“复活”,我主观地希望,新夏雨诗社的年轻一代愿意视之为一笔小小的精神遗产。
 1985年,夏雨诗人在夏雨岛上。(右一是宋琳,前排左二是徐芳)
    迄今为止,夏雨诗社为当代诗坛贡献了几位有分量的诗人,从这个“流动的飨宴”出来后,他们没有放弃写作,没有被流俗的漩涡裹挟,尤其是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后造成人文领域巨大的落差没有夺走捍卫诗歌的勇气,这些都成就了汉语的光荣。
《东方教育时报》 日期:201358日 版次:15 作者:宋琳
链接: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3-05/08/content_117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