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东方教育时报》 徐芳:那个年代为新诗擂鼓

2013年05月08日
19905月,诗歌朗诵会上的胡艳春。

我的大学时代是从1980年华东师大中文系开始的,那个年代的诗歌人口可谓众多,比起现在的流行歌曲爱好者,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我们还没有在真正的意义上理解诗歌时,我们已经成为诗歌作品的大胆写作者、诗歌活动的热情组织者和策划者,在此之前,我们更是诗歌女神的狂热膜拜者。也因此,几个热衷于此道的同学,一串联,一拍桌子,就哗啦啦拉出了“夏雨诗社”的大旗。

筹备工作,使得脚底生风。当时的学校领导非常支持诗社,所到之处,所求之人,几乎一路绿灯。甚至在团委的办公室里,我们设了诗社的办公桌,轮流值班,办印务以及报名、收费事宜。诗社成立的海报一经贴出去,那里就每天都门庭若市、川流不息。

然后就有了大礼堂里座无虚席的成立大会。近千个座位不算,走道上、门外、窗外,都是黑压压的人。票,几天前就发完了。

那一天,77级刚刚毕业、在《萌芽》 杂志社做诗歌编辑的著名诗人赵丽宏先生,满脸喜色地坐到了嘉宾席上。在一篇文章里,他回忆道:“记得去年初春的时候,也是他们,兴致勃勃跑来找我,和我商量:‘我们想成立一个诗社,怎么样?’我的心里曾有几分疑惑:成立诗社,行么?那时我刚刚从师大毕业不久,在学校的时候,几个爱好诗的同学也曾商议过结一个诗社,然而终未能结成,这些比我们年幼的同学,果真能干成我们没能干成的事情?事实证明我的疑虑是多余的。不久,夏雨诗社便宣告成立了,平静的上海诗坛不禁为之一振。当读到诗社编印的那本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夏雨岛》时,我真是又欣喜又惭愧……”

也就是在这篇文章里,他激情洋溢地描述了诗社成立大会的盛况。“夏雨诗社成立的那个晚上,我是很难忘记的。那是去年五月,一个有着星星和月亮的春夜,数不清的人挤在华东师大的大礼堂里。人群中,不仅仅有喜气洋洋的大学生,也有白发苍苍的教育界老前辈,也有赶来祝贺的上海诗人们。礼堂里挤满了人,门外的人仍然在朝里面涌……诗,把人们聚集到一起来了。

台上,诗社的同学深情地朗诵着他们的宣言……宣言之后,诗,一首接着一首,像展开翅膀的小鸟,在宁静而热烈的会场里飞翔。台上在吟诗,台下在鼓掌,而涌在门外进不来的同学发急了,把大门擂得咚咚作响……赶来祝贺的老诗人辛笛走到台上,应和着咚咚的敲门声,诙谐地笑道:‘好,这是在擂鼓!大家听听,这是我们年轻的一代在为新诗擂鼓!’”

很快诗社就有了几百名正式登记入册交会费的会员,交不上会费的编外成员,无法统计。在夏雨诗社成立后的第二年(1983年),我们就出版了一本集合了诗社骨干创作的选集《蔚蓝色的我们》,此后越发不可收拾,各种大学生个人诗集和合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个人的作品也被反复收录了各种集子,粗略统计一下,计有近百种。

夏雨诗社,生机勃勃地成长起来了。一些诗社社员的名字,在各个地方闪亮:李其纲、宋琳、张小波、陈鸣华……包括后继者之一江南春。

我在诗文集《岁月如歌》(与李其纲合著)的扉页上手书了一句话:“我想带着夏雨岛上的一颗露珠远游,把它凝成一颗露珠,永远放在心上。”现在它出现在华东师大的招生海报上了,虽有些矫情,但绝非虚言。

《东方教育时报》 日期:201358日 版次:15 作者:徐芳

链接: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3-05/08/content_117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