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东方教育时报》:夏雨诗人的回望

2013年05月08日

回想起来,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似乎都飞扬着诗意。那时候,梦魇一般的文革时代刚刚结束,改革开放的热潮正在掀起。在大学校园里,各种学术研讨,各种新奇讲座,似乎都在传播一种新思想、新观念,告诉人们,我们不必再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我们可以拥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信念!于是心里原本坚硬的土壤松动了,被禁锢的理想萌芽了,青春的追梦,人性的诉求,爱的期待,情的宣泄,一时间变成人人都可以涉足的领域,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答案!——王晓丹

上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怎样的诗歌时代呀!书店里随便什么一种新诗集上架即会引来购买长队,校园里诗社是最牛气的社团。我们河东食堂常有诗集卖,包括油印的《夏雨岛》。诗人风光无限,写诗成为时髦。诗社有位男士,食堂里吃饭,若对面坐着陌生漂亮女生,就会深沉地凝视着她,用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的语调严肃发问:“你——写诗吗?”——胡向玲

1986年、1987年,其实也不是平静的年头,华东师大、复旦、上海交大、上海师大、上海财大都出了一批不错的校园诗人。当时1982级外语系的张建华建议组建诗歌朗诵队,我很认同。于是,一支以张建华、王陶、胡海波等为骨干的夏雨诗社诗歌朗诵队组成了(北京女孩王陶是队长,她醇美的声音至今令我魂牵梦绕)。在学校大礼堂举办过一次朗诵会后,我们胆子大了,“杀”进上海交大、复旦、上海财大,在联合举办的诗歌朗诵会、诗歌沙龙上大放异彩,名声鹊起,拿张建华的话说是:咱们朗诵队打遍上海滩无敌手!——李长青

我在校的时候,夏雨诗社最主要的活动就是每年两次的五月和十月诗会。

第一次参加夏雨诗社诗歌朗诵会,是在一个阶梯教室。其他许多细节已经随着岁月流逝,逐渐模糊了,但是宋强师兄叼个烟棒子,趴在讲桌上用重庆话朗诵他自己的诗歌《长生镇》的情节,却始终忘不了:春潮在十里外升起来了/春潮在十里外荡起来了……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诗歌朗诵不光是标准普通话配乐朗诵,还可以这样自由自在地表达。——旺秀才丹

印象最深的,要数学校那次即兴创作的赛诗会了。那次赛诗会,可谓盛况空前。全校的诗歌爱好者,把华东师大的大礼堂挤得满满的。台上公布题目后,限定一刻钟内将诗写好,由他人递上去,再有专人朗诵。我得奖的命题诗是《小路》,记得开头是这样的:“校园的小路是一根琴弦,一头连着未来,一头系着昨天。我们是弦上一个个清亮的音符,把时代的进行曲奏弹……”是由我班的哈若蕙同学朗诵的。诗虽稚拙,但毕业前对母校的依恋及前途未卜的情感却是真切的。——汤朔梅

《东方教育时报》 日期:201358日 版次:15

链接: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3-05/08/content_11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