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联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举办的首届“全球战略性传播高峰论坛”周末在沪举行。国新办原主任赵启正等多位部委办新闻发言人及团队成员,在圆桌论坛上共同回顾了在“沟通公众、说明中国”中前行的中国新闻发布制度所走过的30年历程。有关人士建议,应积极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
据悉,中国新闻发布制度正加快普及,地市级甚至县一级都在建立发言人制度。原本屈指可数的各级新闻发言人,现已增加数十倍。据介绍,1983年初,我国新闻发布制度相关文件出台,次月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便登台。但在新闻发言工作者眼中,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发布建制,是在2003年“非典”暴发后才确立的。
赵启正表示,新闻发言人是否为公众所信任,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深切的使命感,是否对国家富有感情,是否尊重人民,与其说发言人是高危职业,不如说是“高责任职业”。他透露,自己作为发言人的背后是一个博士生团队,在正式发言前,他们先掌握事实、国际国内反应以及已做、未做和将做的事。同时,他们之间先行“试问试答”,考量受众接受度。
有关专家提出,过去新闻发布的第一时间应在24小时内,但在新媒体作用下,此前提出的“黄金6小时”、“黄金4小时”等时限都已显慢,发言人最好在“黄金1小时”内作出反应。此外,发言人的发言阵地也在变化,应尝试与网络媒介、社交媒体相适应,积极设立“网络发言人”制度。
《青年报》 日期:2013年5月13日 版次:A06 作者:刘昕璐
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3-05/13/content_14825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