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东方早报》:春天来了,跟我走吧——华东师大夏雨诗社解散20年后复社

2013年05月28日

这个初夏,北京、上海的高校里,诗歌像水一样流淌。复旦诗歌节年复一年;北大未名诗歌节上,既是师生、亦是诗酒朋友的诗人们讨论诗歌的传统与传统的局限;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20年后再度“复活”。

几十年间,大大小小的诗社在各个学校的角落里兴盛衰落,写诗的人像麦子一样一茬换了一茬。虽然现在已经不是诗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1980年代,但这一代人有着自己的精神境遇,诗歌的梦想依然还在。

 

525日,中断了20年的华东师范大学夏雨诗社“复活”,已经步入中年的1980年代“夏雨”诗人们都回来了,朗诵从晚上7点一直持续到了12点,成了一场午夜诗会。当怀旧而感人的盛典过去之后,新一代校园诗人接过了“夏雨诗社”的盛名。“夏雨诗歌节”盛典日,同时也是夏雨诗社复社日,只是31年前的传奇也许无法再次复制,毕竟,诗歌的时代和氛围都已不再。

诗人在路上

被拦下谈诗的时代

19825月,诗人王辛笛和袁可嘉在华东师大中文系学生徐芳的陪同下,参加夏雨诗社的成立仪式。这天华东师大大礼堂内外人山人海,很多人被挡在了大门外,把铁门敲得梆梆响。王辛笛让保安把门打开,让同学们进来,他说,这是春天的雷声,是诗歌的鼓点。那天的大礼堂,因为诗歌,每个角落都塞满了人。

525日下午,在华东师大举行的“诗歌的本源——回顾夏雨诗社”主题研讨会上,王辛笛女儿王圣思回忆了这段往事。

2013525日的那个夜晚,还是在华东师大的这个大礼堂,“夏雨诗歌节”盛典正在进行,31年前在台上朗诵的年轻人现在都已老去,但因为“夏雨诗歌节”盛典,当年诗社的创始人——诗人宋琳、徐芳、李其纲他们又回来了。31年前,大礼堂里,“座无虚席的成立大会。近千个座位不算,走道上、门外、窗外,都是黑压压的人。”如今,徐芳记忆里人山人海的景象不再,青春不再,唯有诗歌和传奇依然被传颂。“夏雨诗歌节”一直持续到零点,成为午夜诗会。灯光暗下,银幕上滚动着黑白照片,诗人们从老照片上寻找自己年轻时代的模样,然后一阵阵地欢呼。

当诗人们老去,“复活”的夏雨诗社唯有寄希望于未来。所以盛典用孩童的歌舞表演拉开序幕,那个时代的校园诗人们现在都已为人父母,这些孩童也是夏雨的二代三代。

在“向80年代致敬”的短片里,诗人宋琳、叶开、段钢、倪文尖、查建渝……开始谈论过去和现在,一代人在短片中似乎依然可以生活在过去的记忆里,那些残存的记忆似乎决定了这些诗人的一生。徐芳在片中说:“要不是写了那首诗然后加入诗社,怎么会后来嫁给李其纲?”叶开依然调侃着:“当年他们混吃混喝,还骗人家的女朋友。”

1980级中文系的周宏朗诵了夏雨诗社发刊词“夏雨,年轻而执著”,发刊词的作者是诗社首任社长李其纲。

周宏上台,还未开口,下面就大喊起来:“周宏,我爱你!

“我爱华东师大!”周宏回应道。

“我们没有春雨之缠绵,秋霜之冷漠,冬雪之潇洒,我们像我们的姓名一样朴实。夏雨雨人,热爱生活并在创造生活的人们啊,如果你有沉闷焦灼的岩石,我们愿给你送去清凉的慰藉,如果你有干涸龟裂的土地,我们愿给你送上缝合的丝线……如果你执著,如果你在沙漠上曳响翠绿的驼铃,我们愿像星星一般优美地落在你怀里,决不让你干渴、窒息,如果你深沉,如果你在大海上直挂严峻的桅杆,我们的大海愿凝聚飘落在你的眉睫、唇尖,决不让你守着苍茫的重洋彷徨……我们表达了,创造了。树将记得我们淅淅沥沥,噼噼啪啪的叮咛,把绿荫铺满世界……夏雨,年轻而执著!

31年前的同一个舞台,正是这篇发刊词宣告了一代校园诗人的登台。

在徐芳的回忆里,当时是这样的:“宣言之后,诗,一首接着一首,像展开翅膀的小鸟,在宁静而又热烈的会场里飞翔。”

31年后的同一个舞台,老中青三代诗人们也在这篇发刊词后,一首又一首地朗诵1980年代影响一代人的20首诗歌,从芒克的《阳光中的向日葵》、北岛《回答》和《雨夜》到顾城《一代人》、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朗诵先从宋琳的《丽娃河》开始。1989级中文系的胡艳春和2012级传播学院的于鑫淼一起朗诵了宋琳在异乡回忆华东师大和丽娃河时写下的这首诗。“阿姨好漂亮!”舞台下的人开玩笑似的起哄,追忆在欢笑声中开始:

“但这一条几乎不能称之为河的河,

我的姐妹,羞涩地隐藏着自己。

你在地图上找不到她,世人鲜有知道她的名字,

河两岸对望着的是眼泪般纯净的小树林。”

《丽娃河》朗诵完,全场高喊:“宋琳!宋琳!”

华东师大毕业生、现为华东师大对外汉语系副教授的毛尖在关于华东师大往事的诸多文章中,宋琳总是不可或缺的人物,比如:“就说宋琳老师吧,夏雨诗会的时候,他在学校大礼堂朗诵他自己的诗,他一边朗诵一边把自己的诗稿往台下撒,搞得当时万众瞩目的校花因为抢一页诗稿差点走光。诗人宋琳,据说20年后重回华东师大,从学校前门走到后门,只花了10分钟,这让他很悲哀,因为以前这段路程,他要跋涉一上午,路上得遇到多少姑娘多少诗人,目标得多少次被延宕被改变!”

毛尖关于宋琳的这个段子是有佐证的。徐芳的第一首诗《蝴蝶结》发表在1982年的《青年报》元旦专版上,从那以后,她就算成了诗人。“记忆里文史楼的壁报,书包里的诗刊,人声鼎沸的赛诗会,只是因为我的一首诗被铅字化,就有人拦住我谈论诗歌了。有时我也想,这个时代真的有过吗?是我想象出来的光荣时代吗?”

“那是毛尖的演绎,但今晚好像就是这样的!”在呼喊声中走上台的宋琳架着老花眼镜,头发稀疏。在刚才的短片中,他是何等风流倜傥,他说:“时间在这里是循环的。”

宋琳翻了半天没有找到自己要念的诗,他把诗集拿错了,最后他念了1988年写的《仿佛走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仿佛走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你是我的包裹、钟声放逐河流和云朵/你是甩不掉的、任性的一个女孩……”

 

《东方早报》 日期:2013528日 版次:B01 作者:  石剑峰

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3-05/28/content_773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