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东方早报》:新中国首批博士今聚申城共话30年复兴与梦想

2013年05月27日

昨天,黄朝商、苏淳、马中骐、白志东、范洪义、王建磐和李绍宽(从左至右)等七位新中国首批博士在华东师范大学合影。今天,是新中国首次举办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大会30周年纪念日。“30年后我们再聚首意义很多,其中之一应该就是,证明当时我们所走的路是正确的,国家要重视科学技术,更要重视每个人的发展。”今年74岁的黄朝商老人坦言,只有所有人圆梦,中国才能圆梦。获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的范洪义则表示,学者们当以知识许国,用科技创新回馈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9名博士讲述复兴与梦想:学者当以知识许国用创新报国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招生。次年,恢复了研究生招生。被耽误了10年之久的一大批青年,从厂矿、田间重新回到校园,就是在他们中间,诞生了新中国首批博士。

今天(527日),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举办博士与硕士学位授予大会的30周年纪念日。当年有幸成为新中国首批自主培养博士的部分老人今天相约上海,在华东师大中北校区举办交流会,共同回首那段不平凡的往事。

30年后我们这一批博士再聚首,很多人问意义在哪里?意义当然很多,其中之一应该就是,证明当时我们所走的路是正确的,国家要重视科学技术,更要重视每个人的发展。国家好,每个人才好;每个人好,国家也更好。”新中国首批博士黄朝商告诉早报记者,只有所有人圆梦,中国才能圆梦。

追梦

首批博士学位授予仪式,是中国命运转折的又一项标志。1983527日,当18位学子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时,他们大都已过不惑之年。尽管每个人在此前10年的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身上落下的时代印记都是相似的:最好的青春被遗憾荒废,个人的梦想被岁月尘封。

1964年我大学毕业,唯一的梦想就是在实验室里搞科学研究。”74岁的黄朝商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0年代,他的梦想尚未照进现实,就被突然而至的动乱掩埋。整整10年,黄朝商和许多国人一样,被逼至梦想的死角。

1978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发表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讲话,澄清了长期束缚我们科技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也斩断了黄朝商等人追逐梦想的桎梏。

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范洪义刚从淮北发电厂调回中科大不久,因为在电厂工作时爱看英文字典,他曾被领导批评为“崇洋”。1978年,在给上海家里人的信中,范洪义说自己终于可以研究量子力学了。

那确实是个百废待兴的时代,当中国巨轮回到正确的航线后,所有人都获得重拾梦想的机会,更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疯狂地复习、看书,为的就是能通过高考,把失去的时间给补回来。”1978年时,马中骐已经是个35岁的老师,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大学梦。在漫长的备考中,马中骐做梦也不敢去想,自己能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博士学位获得者。

1981年,在邓小平“创造一切条件来培养、发现和使用人才,一定要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的号召下,新中国学位制度正式建立。两年后,18名学子在人民大会堂被授予博士学位。那一天,黄朝商穿着崭新的中山装,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在知识无用论盛行10年以后,能够以知识分子的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这是莫大的荣誉。”黄朝商称,“我要感谢邓小平,没有他,我的人生是另外一个样子”。

圆梦

1983年,得益于国家对科技和人才的重视,黄朝商等人实现了自己在实验室搞科研的梦想。而他们圆梦的过程,更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30年前,国家首次给我们授予了博士学位,让中国人有了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自信。博士学位是对知识分子的尊重,是国家重视科学的表现。”获得理论物理博士学位的范洪义告诉早报记者,“学者当以知识许国,用科技创新回馈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1983年的学位授予大会上,只有18人被授予博士学位。而30年后的今天,中国共授予各类博士学位33.5万人,并成为全球博士数量最多的国家。从1833.5万,数字变迁所承载的,不仅是我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历程,更是改革开放各项成就的知识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接近10%,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3%左右的增长速度。GDP1978年的3645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519322亿元,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觉得,1978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改革开放30多年,最大的不同,其实是个人的解放。”范洪义感慨,“1978年以前,个人的命运自己很难把握。1978年以后,你可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个人解放了,才能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国家和民族也才能真正的复兴。”

范洪义等人的故事,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不断重复着。从袁隆平到刘永好,从鲁冠球到马云,从张海迪到俞敏洪……过去30多年,中国似乎成为了真正的梦工厂,孕育出一个又一个梦想改变命运的传奇。而正是每一个人追逐梦想的过程,汇聚成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复兴与崛起。

“我经常和自己的学生们讲,你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黄朝商告诉早报记者,“整个国家正在走向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所有参与其中的人,都可以获得改革开放的实惠和好处。”

30年后我们这一批博士再聚首,很多人问意义在哪里?意义当然很多,其中之一应该就是,证明当时我们所走的路是正确的,国家要重视科学技术,更要重视每个人的发展。国家好,每个人才好;每个人好,国家也更好。”黄朝商说。

因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所有人圆梦,中国才能圆梦。

 

延伸报道:

《新中国首张博士学位证书“10001”“83001” 》

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3-05/27/content_773177.htm

《不放弃的1983:白天修车夜里备考 落后了就要拼命赶》

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3-05/27/content_773167.htm

《奋起直追的80年代:都在和时 间赛跑,走出国门感到差距》

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3-05/27/content_773178.htm

《步入90年代快车道:在各自岗位上坚守、开花、播种、燃烧》

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3-05/27/content_773181.htm

 

《东方早报》 日期:2013527日 版次:A01-09 作者:徐笛、李伟、韩晓蓉、张婧艳、严昊

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3-05/27/content_773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