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文汇报》:卅载不改从学志向

2013年05月27日

18位博士:马中骐、谢惠民、黄朝商、徐功巧、徐文耀、白志东、赵林城、李尚志、范洪义、单墫、苏淳、洪家兴、李绍宽、张荫南、冯玉琳、童裕孙、王建磐、于秀源。

他们中有6位来自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6位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位来自复旦大学,另外2名分别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

 

30年前的今天,注定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日子——新中国自己培养的首批18名博士,就在这一天被授予学位。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记者追踪这18位博士的足迹,发现他们悠悠三十载从不曾改变从学的志向,传承大师的学者风范和治学传统,是他们一直在坚持的事。在华东师范大学今天举办的“学问、人生——纪念中国首批博士学位颁发30周年专题座谈会”上,18位中国首批博士中的11人将再度相聚,与大学生畅谈治学、共话人生。

 

第一批博士,入学时“不知道自己如何毕业”

“其实,这一批博士当年入学时,并不知道自己能够拿到学位。”一位研究教育史的教授这样告诉记者。因为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招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其时,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已中断了12年。这首批博士报考时,国家还没有建立学位制度,没有硕士、博士之分,只统称为研究生。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志斌教授说,我国首次建立博士生教育制度,从根本上改变了100多年来我国培养博士主要靠外国——解放前主要靠英美等西方国家,解放后主要靠苏联——的局面,实现了博士生培养基本立足国内这一重大战略目标。

据介绍,早在1951年,国家就已经开始招收研究生,当时主要是苏联援助中国的专家在培养,这批研究生统称为“师资研究生”。1957年,国务院批转了《关于今年招收4年制研究生的几点意见》,打算在“师资研究生”之外,培养少量质量较高的相当于苏联副博士水平的研究生。1958年,受“左”的思想影响,招收研究生不采取考试,改为推荐入学,只重视政治条件,不重视业务能力,导致研究生质量明显下降。从1961年至1965年,我国一共只培养了近5000名研究生,但并没有授予学位。之后发生的十年动乱,使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断。

“文革”结束后,我国面临专门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专门人才奇缺的重大难题,恢复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成为极迫切的任务。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胡宁联系一批老学部委员向国家提交了一份提案,提出1964年与1965年入学的研究生中有批人才,恢复研究生把他们排除在外实在可惜,希望能放宽研究生招生的年龄限制。随后研究生的报考年龄从35岁放宽到40岁,这样,一批优秀的人才获得了深造的机会。

1983527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培养的首批18名博士被授予学位。

18名理工科博士“出炉”后不到半年时间,我国第一批文科博士也被授予了学位。

 

博士生招考,从此有章可循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教授,就是首批文科博士。1981年时,他的导师谭其骧教授应邀参加国务院学科委员会第一次学位评议组会议,葛剑雄作为谭其骧的助手,一同北上。

根据19802月五届全国人大十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我国的学位分为学士、硕士、博士三级。而1981年的这次评议大会,就是为了落实学位条例,确定全国各个高校的博士点,当时评议范围涉及50多个大学科。为保证博士点资质审核的高质量高要求,起初的通过率只有1/3。不少知名大学甚至被“剃了光头”。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周光礼曾对中国博士培养模式的制度变迁做过专题研究。根据他的研究,学位条例实施后,教育部还颁布了一系列规定,使我国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有章可循。比如,凡经批准的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其学科专业,根据需要和可能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招收脱产或在职博士生;招收博士生,实行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办法,由招生单位组织进行……不难发现,当时的这些规定,直到今天仍在高校博士生招考和博士生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8名博士,传承大师的治学传统和风范

学士、硕士再到博士,这是现在大多数博士生的求学之路。但新中国首批18名博士的求学之路却“与众不同”,他们有的是“回炉研究生”,也有本科没读完就上研究生的。这些博士当时都师从学术大师、大家,他们各自的经历,如今听来,都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段佳话。

1978年恢复的研究生考试,只比当时恢复的高考晚了半年。10年没摸书本的王建磐为了保险起见,同时参加了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没想到,19783月,在华南理工大学当了5个月本科生的王建磐,收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毕业时,34岁的他成为18位博士中最年轻的一位。

“博士在科学上应该有所创造,博士论文应该达到世界上比较高的水平,当时我就是按照这个标准来要求学生的。”首批博士洪家兴院士的导师、已故中科院院士谷超豪教授曾多次这样说过。洪家兴、张荫南和童裕孙读研究生时所在的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聚集了苏步青、谷超豪、陈建功、夏道行等一批知名数学家。讨论式教学是复旦大学的传统,在此求学的童裕孙和洪家兴都受益匪浅。童裕孙后来也成为数学系的著名教授,他的课被学生们评为最受欢迎的课。

“因为是首批博士,在质量上不能出差错,不能让人家指责‘博士的质量也不怎么样’,只要国内高校有一名专家对论文提出反对意见,答辩就得推迟,当时就严格到这种程度。”李尚志教授这样告诉记者。事实上,首批博士生的答辩委员会“超豪华”也超严格。马中骐的论文答辩委员会由7位物理学界顶级专家组成,委员会主席是“两弹元勋”彭桓武,以及胡宁、朱洪元、戴元本、谷超豪等院士。李尚志的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由中国群表示论的奠基人段学复担任,中科院万哲先、北京大学丁石荪、华东师大曹锡华等教授任委员。

首批18名博士后来大多从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工作。赵林城成为国际知名的数理统计学家;洪家兴院士作为特邀报告人曾登上国际数学家大会讲坛;苏淳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教头”;王建磐曾执掌华东师范大学;张荫南、洪家兴和童裕孙教授都曾经被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李尚志在2003年成为首批10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之一,每学期都坚持给本科生上基础课……首批博士中的不少学者,直到高龄还坚持工作在教学一线。

《文汇报》 日期:2013527日 版次:01 作者:姜澎 樊丽萍

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3-05/27/content_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