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东方早报》:狗獾重返上海加速修复生物链

2013年05月22日

狗獾,属于食肉目鼬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南、中南等地。狗獾头形似狗,面部带白色条纹,通身灰黑,体型肥硕,成年獾体长约45-55厘米,雄獾体重10公斤左右,雌獾7公斤左右。喜群居,善挖洞。食性很杂,喜食植物的根茎、蚯蚓、青蛙、鼠类和其他小哺乳类动物等。据专家介绍,狗獾是现在上海市境内体型最大的野生哺乳动物。

 

头扁、鼻尖、耳短、四肢短粗,擅长掘土,既可破坏农作物、堤坝,也可食昆虫、鼠类……这种让人爱恨交加的动物,就是狗獾。曾在上海一些郊区广为分布的狗獾,现在却生存“告急”,根据调查显示,上海野生狗獾的数量已经不足25只,随时有消失的可能。

为了挽救这种上海陆生体形最大的野生动物,本非珍稀的受保护的狗獾早已列入上海市重点保护动物的名录。2007年底,上海又启动了“上海地区獾类现状调查及生态恢复”项目,到目前为止通过从外地引进狗獾、提供并恢复栖息地、加强保护等措施,仅在奉贤申亚生态林及其周边,人工养殖狗獾的数量已经达到30-40只,形成了数个狗獾家族群。负责“上海地区狗獾生态恢复”项目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宏发说,要让成群狗獾重现上海郊区,至少需要10年时间,“要达到狗獾种群稳定、自然繁殖,数量要在500只左右,而这需要至少10年时间,只有这样才能说狗獾真正回到上海。”

栖息地大面积消失

狗獾,又名獾、獾八狗子,原在上海郊区均有发现。根据徐宏发提供的上海陆生野生动植物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初期,上海郊区的嘉定、松江、金山、奉贤等四个区都发现了狗獾活动的痕迹,一共找到15个洞巢。20096月再次调查,发现分布于嘉定区、金山区、奉贤区张云及松江区小昆山的5个狗獾洞巢已经遭到严重破坏,且未见洞巢中有狗獾生存,仅在松江区和奉贤区还有10处狗獾栖息地。而且各栖息地之间相互隔离,各种群之间相互独立,种群间交流已经停滞。调查结果表明,野生狗獾的数量已经不足25只。

作为上海陆生野生动物中体型最大的狗獾,早被列入市重点保护动物之列,但由于城市的发展、栖息地的破坏,在上海处于野生动物食物链顶端的狗獾面临灭绝的尴尬境地。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野保站、奉贤区林业署的专家总结指出,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发展破坏了狗獾栖息地并使其大面积减少。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上海中心城区人口的扩散、远郊人口积聚和外来人口的涌入,上海各区县的人口规模迅速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各区县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昔日适合狗獾生存的竹林、山地等环境被居民区和工业区代替,部分山林也逐渐被开发为旅游景区,这导致狗獾的栖息地大范围消失;另一方面,人为捕杀也是造成狗獾减少的重要因素。狗獾是杂食性动物,破坏农作物和堤岸,被很多人认为是害兽。调查发现,甚至曾有村民雇佣外来人员在当地捕杀狗獾,破坏狗獾洞穴。

6年前开始从外地引种

2007年底,上海开启了狗獾重建之路,正式启动“上海地区獾类现状调查及生态恢复”项目,地点选在奉贤区金汇镇泰日镇明星村的申亚生态林。生态林面积3000余亩,地形高低起伏,植被树种丰富,因为过去就有狗獾生存,这里稍加改造后成为非常适合狗獾生存的栖息地。

奉贤区林业署署长褚可龙透露,一期、二期共引进狗獾23只,其中外逃14只。2011-2012年出生8只幼崽,越过围栏逃逸后在林地内自由繁衍的估计超过10只。徐宏发说,大概在三年前,发现申亚生态林外面形成了3个狗獾巢穴,形成种群,说明其能在野外生存,是非常好的一个现象。

据了解,整个狗獾恢复项目分三个阶段实施:一期完成对本地狗獾的生存现状调查,并成功进行了异地狗獾的引种和助迁等工作;二期完成狗獾的生活习性研究,并通过重建和恢复新的栖息地,使从外地引种的狗獾得到成功繁殖;三期工程完成关于狗獾的陈列室和观光房的工程建设。目前,一期、二期已经完成,当人们走进申亚生态片林内,就可见狗獾挖掘的洞穴和觅食的足迹,这些洞穴和足迹证明异地引种的狗獾种群已得到有效扩大,并已在人工模拟的栖息地内实现了种群的稳定增长。根据第三期计划,2013-2015年基本目标是在原有种群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引种,继续扩大种群,数量要达到50只以上,建立以展示中心为主,结合野外活动,通过模型、视频、宣传资料、纪念品等方式向上海中小学生和市民宣传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的理念,使奉贤申亚成为以野生动物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教育中心。

目前申亚生态林及其周边,估计狗獾的数量已经达到30-40只,上海地区狗獾数量在百只以内。但是在徐宏发看来,这只是项目的初步成功,要让狗獾真正自然繁殖,保持稳定生存种群,数量要达到500只左右,这需要至少10年时间。狗獾恢复项目也还面临一些难点,如缺乏足够的栖息地、人为捕杀时有出现等。

上海生态建设的需要

徐宏发说,狗獾的恢复是上海生态建设的需要。一个城市,生态环境比较好的状态是有植物、动物,有完整的生态链。一种动物的灭绝,特别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动物灭绝,对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来说,都是不好的生态警示。就像单一的植物种类,无法吸引多样的鸟类和昆虫一样,狗獾虽然是有破坏力的动物,但同时也是鼠类和一些昆虫的天敌,在生态链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上海地区獐重引入项目负责人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陈珉说,现有的上海生态链是不完整的,而狗獾和獐的“重返”是人为在加速生态链的修复过程,作为上海原生态链中一环的它们,不仅不会破坏现有上海的生态链,反而会增加上海生物多样性,因为大型动物,特别是杂食性动物是生态检验的重要指征,因为生态系统中,多样性程度越高、结构越复杂,系统也就越稳定。除狗獾外,历史资料曾记载,上海还有狐、貉、小灵猫、水獭、獐等多种兽类和鹿类动物,但至今大部分在上海已难觅踪迹或彻底从上海消失了,保护和恢复这些野生动物的种群已刻不容缓。其中,獐的重新引入于2007年率先开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在浦东华夏公园、松江外环林带、浦东滨江森林公园内已生活着祖孙三代约90头獐。

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专家呼吁,市民不仅要保护野生动物,更要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让狗獾和其他野生动物能够重新回归上海。

《东方早报》 日期:2013522日 版次:A07 作者:余梦

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3-05/22/content_7713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