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目前,中国对外传播的整体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加强战略性传播显得更加迫切。在此背景下,由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和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联合成立的全球战略性传播研究中心于5月11日在上海揭牌。在同期举行的首届全球战略性传播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如何塑造全面的大国形象、构建有效的沟通渠道,是中国战略性传播的重要使命。
全球化开拓传播多元路径
传播技术的发展与传播模式的升级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也是决定国家形象塑造与国际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此次论坛上,“如何推动中国传播模式升级”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互融、合作,有力地提升着各国、各民族、各文化族群的文化自觉,共享着人类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复旦大学教授童兵认为,全球化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为跨文化传播克服单向度、坚持多元化提供了路径和机遇。同时,新兴媒体的普及与发展,使一种政治力量或商业力量已无法强行推广单向度的跨文化传播,为跨文化传播的多元化和去政治化开拓了巨大的空间。
战略传播研究大有可为
战略传播研究的理念与学术构架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背景,它直接针对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国际国内问题,并能为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很好的理论指导。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战略性传播理论还没有与中国的社会实践有效结合,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当代中国正面临全球化的竞争与机遇,战略性传播对于国家、政府、企业等各个层面的发展实践都有着良好的借鉴与指导意义。与会专家指出,推进战略性传播研究工作,首先应对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公共外交的研究和实践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与路径进行探讨;其次是政府工作层面形象修复理论的研究与应用,推进新闻发言人培训工作;再次是企业发展的层面,主要体现为危机公关的研究与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报》 日期:2013年5月31日 版次:01 作者: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