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小学生阅读现状主题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举行。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教学研究所理事会、《中文自修》杂志社联合本报对本市17个区县的40多所小学3000余位学生进行调查,涉及小学生的阅读环境、阅读喜好、阅读资源等内容。
“内容好”成首选
在本次调查中,当被问及“你一般会因为什么主动选择阅读一本书”时,书的内容成为最重要的参考依据,高达74.8%的小学生选择了该选项,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有14.4%的小学生将是否“对考试有用”列为阅读一本书的参考依据。从这种反差中,可以看到,功利性阅读的状况正在逐渐改善,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阅读不应仅成为考试的附属品。书提供的快乐和营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书的内容是否能够吸引小学生,是否符合小学生的阅读趣味、阅读期待和成长需求成为最为关键的因素。
华师大附小严伟懿校长介绍,多年前,学校开展了彩虹鸟阅读计划,分别给一至五年级学生推荐阅读书籍,除了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传统文学经典,还出现了《丁丁历险记》、《父与子》这样的世界著名漫画,以及如 《一粒种子的旅行》、《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一批优秀绘本作品。此外,《哈利波特》、《魔戒》、《窗边的小豆豆》等一批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当代作品也出现在推荐书目之列。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教学研究所理事会王意如教授分析道,如今,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内容逐渐丰富起来,不再错误地将漫画、图画书和通俗读物归为所谓只具备娱乐功能而缺少学习和教育价值的那类书籍,发现其同样包含着对孩子的认知、素质等各方面的培养,使得小学生能够真正做到没有负担地阅读,体验和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和满足。
自主阅读受欢迎
当问及阅读原因和动力来源时,89.7%的受访小学生将“自己喜欢”作为读书的主要原因,远远高于选择“家长要求”和“老师要求”的比例(分别为6.3%和4.1%)。可见绝大多数小学生已经具备自主阅读的意识,并不是在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下被动学习;当问及“你喜欢谁陪你一起读书”时,42.5%的受访小学生选择了“不喜欢有人陪”,高于选择“同学朋友”、“兄弟姐妹”和“家长”的比例。看来多数小学生将“读书”视为一项个人化的活动,并不寻求陪伴。
让家长、老师们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小学生不仅具有自主阅读的意识,而且已能比较理性地选择所阅读的图书,并初步建立阅读习惯。高达74.8%的受访小学生表示会因为一本书的内容好看而选择这本书,而不是因为封面精美或有利于应试;27.6%的受访小学生将“名著”作为最喜欢阅读的书籍门类,且愿意阅读“原著”的受访者比例高达71.4%,可见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并不畏难,而是愿意去接触和了解经典之作。过半小学生每天都会读书,多数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书愿意阅读“3次以上”。
“小学生处在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他们的阅读出于自己的兴趣,也希望阅读时能有相对独立的空间。”虹口三中心小学陈君表示,家长和老师也应注意到小学生的这一需求,为孩子们留出更多自主阅读的空间,在“引导”和“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让孩子们逐渐形成健康而适合自身特点的阅读口味和习惯。
用好图书馆资源
本次调查中,当被问及所阅读的书籍大多数来自哪里时,23.1%的同学选取了图书馆借阅,23.7%的同学选取了网上购买,绝大多数的同学选取了从书店购买这一途径,占总人数46.0%。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到,图书馆借阅这一途径异军突起,居然得到了四分之一学生的青睐,但欣喜之余,也应看到其所占份额还有待提高。
记者发现,随着2009年12月“首届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论坛”在上海举办以来,中小学图书馆发展受到关注。市教委基础教育处数据统计:目前中小学电子阅览室已建的数量占全市学校总数的56.27%,每校每年平均开展学生读书活动为4.7次,介绍、推荐新书为7.6次,许多学校还对学生开展了图书馆与文献信息利用知识的教育,部分区县学校甚至在假期中积极为社区开放。从中可以看出图书馆在中小学学生的阅读生活甚至在邻近社区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利用价值。
“如今,中小学图书馆建设越来越受重视,但它并没有真切地走入小学生的阅读生活中,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并没有得到高效运转和充分地利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王意如呼吁,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家长和老师在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希望的同时,还需教会孩子掌握利用好身边的学习资源。
《新闻晚报》 日期:2013年6月7日 版次:A1.15 作者: 杨玉红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3-06/07/content_10394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