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访华时,向我国领导人赠送了一幅他的书法作品“天地和同”。
生于韩国、长于韩国的潘基文先生,是怎么写得一手工整大气的中国书法的?
日前,记者专访了潘基文的书法老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斌教授。
联合国头号书法“粉丝”
一走进周斌教授的办公室,题有 “周斌书院”四个字的木质匾额立刻跃入眼帘,落款正是“潘基文”。
一位是常驻纽约的联合国秘书长,一位是执教华师大的中国教授,这“师徒”二人是如何结缘的呢?
周斌教授告诉记者,这要从一场书法展说起。
2012年新年,纽约联合国总部的游客中心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新春书画展”,除了展出中国的书画作品,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联合国官员也在这次展览上大显身手,而他们的书法指导老师就是周斌教授。
“联合国里有一群中国书法的粉丝。”周斌笑着说,“2011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传播书法文化,受联合国中文项目组的邀请,参加联合国一年一度的‘中文日’活动。我在那里举办了一场书法讲座,联合国官员们听得意犹未尽,我就此成了联合国中文项目书法培训课的老师。”
几个月后,这批特殊的“学生”越写越有进步,越写越有兴趣,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便和国家汉办一起在联合国里举办了那次 “新春书画展”,以进一步传播中华文化。
在众多展品中,一幅题为“和平”的作品,引人注目,它的作者便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
为了参加这次书画展,潘基文早早开始准备,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官员的引荐下,周斌受邀前往秘书长的家辅导他练字。“见到潘基文,我才知道,原来他才是联合国里中国书法的‘头号粉丝’。”周斌说。
因为爷爷,他从小爱上中国书法
潘基文对书法的热爱,源自他的爷爷。
潘基文的爷爷曾是一位书法家,在韩国经常为庙宇题字。耳濡目染,潘基文从小便着迷于这门沉静而优雅的艺术。像爷爷一样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成了他从小的梦想。
潘基文告诉周斌,他曾经在韩国找过一位书法老师,那位老师告诉他:“写好一横,要练上一年,第二横要再练两年。”一想到汉字有那么多笔画,再加上工作繁忙,无暇练习,潘基文练习书法的事就这么搁置了。
与周斌相见后,两人聊得十分投缘。经过几次辅导,潘基文完成了这幅“和平”的书法作品。
在书画展开幕式上,潘基文告诉观众:“我儿时曾学习过书法,现在又开始与妻子一同跟随一位书法家研习,这让我仿佛回到了55年前。” “我告诉你们,书法很难,非常难。你得把手臂弯成这样。”他一边说一边比划,观众都笑了起来。
“我之所以要写‘和平’二字,是因为和平对世界意义重大。作为联合国秘书长,我将不遗余力地推进世界和平。”话音刚落,掌声一片。
书法展结束后不久,周斌做访问学者的时间到期,启程回国。
没想到没过多久,潘基文给周斌发来了一封邀请函,希望能继续得到他的指点,完成儿时心愿。潘基文还同时给国家汉办和周斌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写了信,希望周教授再去纽约教他学习。就这样,周斌正式成为了潘基文的书法老师。
作为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工作虽然繁忙,但只要周斌来美国,他都会尽量把时间挤出来学习书法。
“有一次,他要去欧洲参加一个重要的会议,临行前一晚,他还放下手头紧张的准备工作,问我是否能教他学上一小时书法。”周斌说:“潘基文对书法的热爱,让我感动。”
汉字的笔画顺序让他摸不着头脑
周斌告诉潘基文,在中国历来就有 “字如其人,书为心画”的说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喜好,而中国书法的字体又有很多,只有临摹自己喜欢的字体,在学习时才会有乐趣,反之就会觉得枯燥乏味。
“在我印象中,潘基文为人谦和儒雅,而颜体端庄沉稳、雍容大气,与他的个人气质十分契合,所以我便向他推荐颜真卿的楷书让他临摹。”周斌说,“潘基文对颜体字果然一见如故,很是喜欢。”
对外国人来说,汉字复杂的笔画顺序最让人摸不着头脑。潘基文也不例外,常常不知道该先写哪一笔。“我的办法就是为他标号,在笔画上标上阿拉伯数字。”周斌说,“当然我也会告诉他一些规律,比如先上后下,先左后右。”
每次上课,周斌都会拿出事先写好的字样,握着潘基文的手,在纸上先写一遍,让他体会每一笔的节奏和力量,感受笔画的韵味,再留出足够的练习时间,让他用心琢磨。
在周斌看来,写字最忌盲目,下笔前不仅要了解这个字的笔画顺序、用笔要义,更要明白字的含义。“所以在下笔前,我会告诉他这个字背后的典故。只有让他了解这个字的意思,他才会用心去写,带着感情去写。这样写出来的字,和照葫芦画瓢完全不一样。”
潘基文对中国的道家文化特别喜欢,经常请周斌写《道德经》中的句子,如“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等,供他临摹。
这位韩国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熟悉和热爱常常出乎老师的意料。“他不仅练字,还经常和我探讨诗句或者古语背后的含义。我们讨论最多的就是《论语》、《礼记》、《道德经》当中的句子。所以我这个做老师的每次上课前都不得不认真备课,查阅各种典籍。”
宁可压缩睡眠,不肯舍弃练字
今年年初,潘基文告诉周斌,他不久将要访问中国,很想写一幅字送给中国国家领导人。斟酌许久,他们想到《礼记·月令》中“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一句,便决定题“天地和同”四个字。
“为了练好这四个字,我们上课的频率从每周一到两次,增加为一周三次。每次上课,他都要反复写上五六遍,直到令自己满意为止。”周斌说,“写字时看似在用笔,实则在用神,并不像旁人看起来那么轻松。潘基文常常会全神贯注地写上两三个小时,直到我们提醒他休息,他才发觉已经腰酸背疼了。”
“我很少见到一个外国人,能像您这样虔诚地学习中国书法。”有一次,周斌感慨地对潘基文说。没想到,潘基文对他讲了一个小时候从老人口中听到的故事:
有个小孩平时写字总是三心二意,有一次他见到一位老奶奶切糕切得非常整齐,便问她,为什么您每次都能够把糕点切得那样好?那位老奶奶对他说:你把屋子里的灯吹掉,我切给你看看。小孩子便将灯吹灭,老奶奶在黑暗之中切完糕。等小孩再点上灯,他惊奇地发现,糕和平时一样被切得整整齐齐。老奶奶对他说:做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去做,便能做好。从那天起,那个小孩在写字时便再也不三心二意了。
潘基文说,这个故事从小就对他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用笔、用神、用心,在潘基文看来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享受。即使忙到必须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他也不会舍弃练字的时间。
“写字时我必须让自己全神贯注,不想任何其他事情。而当我专注于每一笔、每一点和每一个动作时,我的心就会变得非常平和。”在许多场合,“心境平和”这四个字常被潘基文提起。
他说,写字让他忘却疲劳、抛却烦恼,当内心感到平静时,就是他最快乐的时刻。
“可别把我夫人教得太好啊”
每次去潘基文的家,都有一个细节让周斌既感动又有些过意不去。他说:“潘基文和夫人柳淳泽女士每次都会亲自在门口迎接我,课后还要坚持把我送到门口。我对他们说,真的不必这样客气。他们却告诉我,这是对老师必须有的尊重。”
夫妇二人的周到,还体现在许多细节处。“每次走进潘基文的家,文房四宝都已经摆放整齐,而餐桌上总有他夫人为我们准备的韩国口味的茶点。写完字后,他还会把我给他写的样纸收到橱柜里,摆得整整齐齐。”
洗笔,是每次练完字后的规定程序。“第一次上完课后,潘基文夫人坚持不让我洗,说怎么好让客人洗笔。我说洗笔也要注意规范,夫妇二人便带我去厨房,认真看我演示如何洗笔。”
潘基文的夫人也和先生一样热爱中国文化,夫妇二人经常一起跟周斌学习。每次老师表扬潘基文夫人的字写得更好时,潘基文总会露出孩子般的表情,说下次一定要超过她。有一次,他还故作生气地对周斌说:“你可不要把她教得太好啊!”话毕,在场的人都大笑了起来。
今年,中国国家汉办收藏了潘基文秘书长的一幅书法作品“和为贵”。得知自己的书法被收藏了,潘基文特别高兴。听说汉办还要给他写一封感谢信时,他的夫人悄悄说了一句:“应该写感谢信的人是你啊,你要感谢中国国家汉办收藏了你的字。”
这个重视礼节又不失轻松的家庭,让周斌倍感亲切与温馨。2013年除夕夜那天,周斌被邀请到潘基文家里,与他的家人一起过节。潘基文夫人告诉他,韩国人对除夕夜的重视和中国人一样,家人们在这一天都会团聚。
那天,周斌教授没有拿出平时准备好的字帖,而是教潘基文写了一副春联——“春盈四海,恩泽千秋”。念着这副春联,潘基文抱起他4岁的外孙,对周斌说:“再过几年,请让他也跟您学书法吧!”
《解放日报》 日期:2013年7月5日 版次:18 作者:陈俊珺 张澍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3-07/05/content_1053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