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实习记者 金寒草 田舒)“我们学校的旧址原来叫什么呀?”“我家这条马路的名字是什么由来呀?”……面对微博上网友的咨询,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路名文化实践队的队员们一边热情回复解答一边颇感自豪。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中,他们顶着炎炎夏日,走街串巷,寻访40多条上海老马路历史文化的社会实践没有白费,如今他们的调研成果微博发布平台成为一个上海本土文化的交流平台。
“90后”寻访被人遗忘的记忆
今年暑假前夕,为了致力于推广上海本土文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刘骏策划了中文系上海路名文化实践队。他以自由报名的形式,最终成功招募到了28位成员,他们中既有研究生又有本科生,值得一提的是成员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90后”大学生。
在正式开始暑期实践调查前,队员们查阅了海量的资料,从档案馆、博物馆搜寻资料再到翻阅名人族谱、《上海明墓》等书籍。
经过大家的讨论后,32条饱含沧桑的马路最终被选中,实践队在这个百年来最难熬的夏天走出校园,头顶酷暑寻访这些被人遗忘的记忆。
“并不那么美好” 本土文化境况堪忧
“做起来远比想象中困难得多。”实践队成员汪晟吉回忆起这个暑假,感慨万千,“不仅仅是天气带来的考验,实地调查时,我们的调查目标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正值上海百年一遇的酷暑时节,队员们顶着烈日逐一走访历史悠久的马路,甚至连与路名有关的博物馆和私人宅院都不放过。
然而,有一些事却令大学生们心痛。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许多资料上有所记载的马路在探寻时已经不复存在,居住于此的老居民也因拆迁而各奔东西,让队员们感到惋惜。
梓园是乔家路上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私人宅院,时任园主王一亭曾于1922年在此接待了初到上海的爱因斯坦夫妇。“但是就是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宅院自建成后一直少人问津,在2008年台风中大面积受损,无从修缮。”
另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是,当队员们到访中国第一个电影放映地“徐园”时,才被告知已于2010年拆迁。
队员们就这样一路喜忧参半,一方面有感于上海马路的巨变,另一方面对这些深蕴上海本土文化的史迹消失感到惋惜。在寻访过程中,队员们发现要挖史料,除了问马路所在的管辖部门外,更有效的办法是向长居那里的老年人讨教。刘骏感叹道:“我们感到了这个调查的紧迫性,如果这些老年人终有一天不在了,那么对上海路名的探寻也就无法继续了。”
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上海的历史积淀
这次研究生团队和本科生团队相互合作的调研中,双方在文献研究力的层面和实地考察机动性的层面上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指导老师章晶晶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在调研中,研究生运用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对文献及其他资料进行整合,为研究提供方向性指导;而本科生队伍则分成小组,怀揣热情走访32条街道进行实地考察,得到第一手研究资料。
“不像90年代有老师带队、主要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现在我们更主张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与人交流,从中总结,获得感悟。”章晶晶老师还表示,这次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开阔同学们的视野,也锻炼了他们观察生存环境和学术探索研究的能力,在跨学科的研究中对学业上会有更大的帮助。
参加这次调研活动的学生们也感到自己挥洒的汗水有出乎意料的回报。队员朱佳毅对这个暑假回味无穷,“生于90年代的我们可能对70、80后口中的弄堂文化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这次实践让我们再一次进入弄堂文化的氛围。”他同时相信这次实践活动不但让上海的学生更了解这片土地,而且让团队中17个从外省市来求学的学生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繁华喧闹背后历史的积淀。在走街串巷中,汪晟吉同学则惊羡于在弄堂中原生态的生活环境,“在平日里走过这些街道,我可能不会想到不起眼的弄堂里封存着一段段历史。”
刘骏回忆,“我记得小时候学校会发一本《乡土教育读本》,但现在这样做的学校越来越少了。”他设想这次实践的研究成果能够编制成册,并对中小学生的乡土文化教育做出一定贡献。但同时他也感到力不从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专业力量加入到大学生实践活动中去。”为了路名文化的推广,实践队特意开通微博发布调研成果,却没想到无心插柳柳成荫。“好多人都发私信来咨询我们,提到微博,刘骏眉飞色舞,“我们没想到会成为这样一个本土文化的交流平台。”
上海教育新闻网 日期:2013年9月11日 作者:金寒草 田舒
链接: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3/09/11/562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