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第2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于漪,赵赫、方培君、顾鸿达、唐盛昌、黄静华、汤青等22位上海响当当的中小学特级教师齐聚华东师范大学,探讨教师专业发展与卓越教师培养,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今年,恰逢上海市特级教师制度实施35周年。1978年,上海评选出首批17名特级教师——臧慧芬、钱杭宝、吴惠娟、徐佩玖、杨德昌、卓仁爱、林有禹、柯元炘、赵赫、沈蘅仲、于漪、刘永贞、周朋寿、周继光、袁定一、张冠涛、陈美兰。35年来,从首批17人到现在的747人,上海市特级教师先后共评选出11批,遍布各区县的幼儿园、小学、初高中。
在上海市特级教师制度实施35周年座谈会召开的前夕,记者走访了首批被授予上海市特级教师称号的17名教师中的五位。回忆起讲台岁月,五位老人都不约而同地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于漪:既仰望天空 又脚踏实地
如何理解特级教师?“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于漪回答了这15个字。
2000多节公开教学课,数百篇语文教育心得著述,几十册文集专著,遍天下的桃李……她用30多年的身体力行,诠释了这15个字。
于漪的教育字典里写着这样一行字:关注每一个孩子。“夸美纽斯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我看来,教育应当是太阳底下最永恒的职业。”说到这里,于漪突然有了些许哽咽,“回首我的教学生涯,我深深地懂得,教师既要仰望天空、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因为教育是一个太过温暖、智慧,永远充满希望的职业。”
沈蘅仲:鼓励学生积累“边角料”
沈蘅仲,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中最年长的一位。已是95岁高龄的他,依然像当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时那样,每天坚持读书看报,而与文字相伴也成为他晚年生活的日常内容。
沈老曾执教于交大附中,他的一位学生毕业多年后撰文回忆:“沈老师常告诫我们要在读书学习中多积累一些‘边角料’。”“一块完整的布料,剪剪裁裁之后肯定会剩下不少边边角角,这些边角料看似废料,但如果合理利用、精巧加工,也能够得以利用。知识的积累也是同样的道理。”
沈老解释他理解的“边角料”:“为什么我总鼓励学生多读书,因为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对书中的某些知识或片断印象深刻,而这些零星的知识点、片断的认知正是一块块‘边角料’。在你需要的时候,尤其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边角料’就会源源不断地从记忆中涌现出来。”沈老说,在积累“边角料”的过程中,还应当有意识地将它们化零为整,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当积累到一定的量后,就可以实现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系的飞跃。
柯元炘:发掘陆元盛等乒坛冠军
在上海市首批特级教师中,柯元炘是唯一一名体育教师。记者见到他时,他仍然奋战在工作了一辈子的巨鹿路第一小学,手把手地在五楼乒乓训练房里指导着新一批握拍的乒乓幼苗。
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柯元炘练就了一双披沙拣金的法眼——“大概扫一眼,就能看出孩子是不是块打球的料。这主要是观察孩子的反应程度,因为灵敏是乒乓球的必备要素。当年的小个子陆元盛就是个例子。”
柯元炘回忆,当年还是小学三年级的陆元盛与一名高年级同学比赛,对方看他个子矮,便发了一个近网短球,出人意料的是,陆元盛瞬间蹿上了球台扣球,正是这记扣球入了柯老师的法眼,陆元盛也从此开始了他的乒乓生涯。此外,世界冠军何智丽、冯喆,都曾是柯元炘引入乒坛的少年。
对于这些荣誉,柯元炘显得非常平和:“我只是他们的启蒙老师,能获得世界冠军,他们每个人都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也吃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苦头。”
赵赫:首将小山坡引入幼儿园
沪上首位幼教界特级教师赵赫回忆说,“我们在考察日本幼儿园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设计有高低起伏的小山坡。于是,我大胆借鉴并且提出,不仅要在操场上堆一个小山坡,而且要在山坡上安装扶梯和绳索,这样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勇敢,还能让孩子们自己学会攀爬。”
赵赫表示,在我们的幼儿教育中,一直比较强调保护孩子,并不鼓励孩子去冒险。“在越来越多地接触了解西方幼儿教育的思想和理念后,我自己的想法也逐渐发生了转变:应该创造一些条件、一些机会、一些环境,让孩子去冒险。”小山坡的引入,大大填补了传统幼儿园平地布局中对于运动机能的缺失,这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臧慧芬:不浪费课上每一分钟
臧慧芬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人民教师,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身份至今还让臧慧芬激动不已,也曾经无数次地坚定了她要做一名好老师的信念。这个信念,在她41年的从教历程中,从未改变。
臧慧芬动情地说:“不管是成绩优秀还是分数落后的学生,所有学生我都是同样对待。很多时候,往往为了帮助分数落后的学生,甚至花费了更多的心血、付出了更多的时间。”
一节课40分钟,臧慧芬从不浪费课堂上的每一分钟,为此,她在课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她每一节40分钟的课堂里,前面不仅留有5分钟的听默写时间,后面还设置了10分钟的课外延伸阅读指导。在她看来,作为教师,就是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种对课堂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学生满腔赤诚的态度,就是臧慧芬对学生无私之爱的诠释。
《新闻晨报》 日期:2013年9月9日 版次:A04 作者:董川峰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cb/html/2013-09/09/content_10894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