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闻晚报》:沪土地、防汛压力日益增大

2013年10月16日

晚报讯 长江入海口的年平均泥沙通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4亿吨,急剧减少到如今11.5亿吨,这会给上海带来怎样的影响?在昨天举行的第53届国际河口海岸学大会上,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丁平兴教授指出,长江泥沙减少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弊端是,上海土地的淤涨速度放缓,长江水下三角洲受到侵蚀,导致上海备用土地压力和防汛压力越来越大。

  丁平兴教授是科技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的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长江河口海岸研究。据他介绍,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长江河口近几十年来的变化非常大。其中两个显著改变是:流域入河口泥沙通量减少,而营养物质和污染物增加。

  丁教授说,目前,长江流域的水库、大坝已超过5万个,这些水利工程拦截了大量泥沙,导致长江入海口的泥沙通量急剧减少——上世纪6070年代,长江年平均泥沙通量约为5亿吨;80年代约为4亿吨;90年代约为3.3亿吨;三峡大坝建成后,下降至2亿吨;如今,只有11.5亿吨。

  泥沙通量的减少有利也有弊,好处是长江的水没有以前浑了,弊端是上海地区滩涂的淤涨速度放缓,长江水下三角洲已从淤积转换成侵蚀。“上海现有土地面积的2/3是近2000年来淤涨起来的,而滩涂是土地后备资源,它的淤涨速度放缓后,对我们寸土寸金的上海来说,备用土地压力就会越来越大。”丁平兴解释说。

滩涂增长速度的放缓,加上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还会让上海防汛压力日益增大。对此,丁平兴建议,本市除了要加固加高大坝外,还应更好保护滩涂湿地,因为滩涂湿地在风暴潮来临时,可起到“缓冲带”的作用,能有效削弱风暴潮的能量。

《新闻晚报》  日期:20131016  版次:A105  作者:俞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