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治学之路,交流为师之道。近日,在华东师大举行的“点亮梦想,追求卓越”上海市特级教师制度实施35周年座谈会上,22位来自沪上各个时期的特级教师代表齐聚丽娃河畔,与免费师范生一起,探讨教师专业发展与卓越教师培养的有效举措。
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到尊重教师的劳动时明确指出“要采取适当措施,鼓励人们终身从事教育事业。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定为特级教师”。同年,国家制定颁发了《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上海也评选出了首批17名特级教师——臧慧芬、钱杭宝、吴惠娟、徐佩玖、杨德昌、卓仁爱、林有禹、柯元炘、赵赫、沈蘅仲、于漪、刘永贞、周朋寿、周继光、袁定一、张冠涛、陈美兰。这17个闪亮的名字,镌刻进上海教育的历史,也树起了师德风范的标杆。今年,恰逢特级教师制度实施35周年。35年来,从首批17人到现在的747人,上海市特级教师先后共评选出11批,遍布各区县、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各学段。
座谈会上,跨越了五个年代、各个时期的特级教师代表说不完对莘莘学子的热爱和对三尺讲台的执著。翻看华东师大精心制作的纪念册,里面收录着包括1978年命名首批特级教师的文件影印本,勾起了上海首批特级教师于漪的回忆,她说:“我是1978年被评上特级教师的,我觉得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压力很大。压力变成动力,我一辈子做的事情就是孜孜以求地学做教师。什么是教育?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要是出生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的孩子,教师就有责任把他们每一个人教好。”
与这些沪上基础教育的“卓越教师”近距离面对面交流,给“未来教师”——免费师范生们带来强烈震撼。华东师大2010级地理专业师范生鲁世闻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他激动地说:“我也一直在思考‘教育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我们肯定会遇到很多困惑和困难,但是特级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在我们前方树立起了一盏明灯。”而对于刚刚跨入校门的2013级物理专业师范生张枫苑来说,这场“卓越”与“未来”的对话是一次最好的新生入学教育,“聆听各位前辈的教诲让我领略到了大家的风范,也更坚定了我自己的梦想,能够成为一名老师是一个人一生都可以引以为荣的事情”。参加会议的免费师范生们还收到了一份珍贵的礼物——与会的特级教师们从教生涯的心得体会浓缩成的一句句教育箴言。从上海市特级教师联谊会会长、原上海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唐盛昌手中接过薄薄的留言册,免费师范生们感到的是沉甸甸的师德传承。
“在新形势下,教师角色和教师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让人感到它的重要性。特级教师制度实施,是一个对基础教育、对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特级教师群体,是一本师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几代特级教师用自己的劳动、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怀书写了每一位师范生都应该潜心拜读的教科书,让每一位师范生体会到了教师作为一份事业对于我们未来的民族发展和个人的未来人生所具有的无限可能。”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在致辞中表示,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华东师大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和教师教育的重镇。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师资,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
上海特级教师代表寄语免费师范生:
于漪: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在1978年被评为特级教师,我觉得简直是天下掉馅饼,压力很大,但是压力要变成动力,我一辈子做的事情就是孜孜以求,使自己距离特级教师的标准近一点,所以我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楷模、教学的专家”是社会对特级教师的要求,也是我永远追求的目标。怎么做“师德的表率”?陶行知先生讲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一辈子想教学生成为真人,自己就要成为一个真人,因此我一直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要求自己一定要心口一致、表里如一。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通体透亮的,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点燃人生的明灯、指引学生去追求真善美。怎么做“育人的楷模”?就是在任何情况下,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能被其他各种各样的现象迷惑了眼睛,因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提升人的精神世界,达到真实之境,我们不能把教育停留在功利的阶段。我做了很多年的班主任,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教过,好的、中等的、最差的,什么样的学生都教过。只要是出生在我们这块土地上的孩子,教师就有责任把他们每一个人教好,这就叫教育。因为教育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此爱超越亲子之爱。亲子之爱是血缘关系,师生之间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但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大爱、仁爱,因为教师肩负着国家的期望、人民的嘱托。我走近了各个层面的学生,所有乱班我都带好了。我离“专家”依然很远。因为工作需要,我教过心理、历史、语文。我是边学边教,到处学,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一定要学会借脑袋、博采众长,这样我才能丰富自己。要点亮学生的梦想,首先自己心里要有盏明灯,这样才能追求卓越,不断地否定自己、超越自己。
唐盛昌:为实现教育的“中国梦”作贡献
不同时期年轻人的梦想不完全一样,差距非常大。1978年的时候,教育是要让一批有志青年考进大学。1989、1990年的时候,教育要让我们的青少年坚持正确的方向,坚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使国家真正兴旺发达起来。今天,中国教育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如果我们把今天的中国教育和国际主流教育的很多因素相比较,会发现差距非常大。所以经过三十多年的奋斗,又到了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现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文化多元、各种思想激烈冲撞的年代,我们的教育应该往哪个方向走?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课题,是对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教育的“中国梦”是什么?实际上就是我们国家要从一个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真正跟上世界最先进的水平?我们应该培养出一批在世界上跟任何一个国家相比都毫不逊色、甚至能够超过他们的优秀人才,既包括最顶尖的创新人才,也包括一大批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
我感到我们要真正追求卓越,这个卓越不只是反映在考试成绩上,还要完成更宏远的使命。今天的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批判精神、思维活跃度,我感觉是超越过去的,当我们面对这样的学生,应该怎么做?我真诚地希望师范生能够感受到自己身上的重任,不断提升、不断发展。
顾泠沅:做教师的起码要求是“勤”“谨”“和”“缓”
首先是勤劳的“勤”,说的是不偷懒,要下苦工夫。现在的信息社会到处都是诱惑,谁能沉下心来寻求育才育德的正道,谁就能在这个时代得到点先机。回想我从复旦毕业之后,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社会迫使我们改行做教师,而且被扔到一个乡下的角落里去教书。后来想了想,这种处境也有一个好处,就是心无旁骛,什么都不想,就想着把孩子教好。有问题、有困惑,同时也有挣扎,但这些问题、困惑、挣扎,正是踏踏实实下点工夫的好机会。所以我觉得要做教师,踏实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空谈。很多岗位需要在实践中体会,道理很简单,没有体会就悟不到这个道理。
第二个是谨慎的“谨”,说的是不马虎、不潦草。这是一种敬业精神,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师工作是明明白白的工作,教师是使人明白之人,所以教师自己必须弄得通透明白,切忌一知半解。现在我比较多地进教室听课,目前为止我听了六千多节课,听下来教师一知半解的情况还是比较多的。当然,严谨不是守旧,只有严谨才能真正求新。
第三个是和平的“和”,也就是虚心、没有火气,不过激、不武断。学校教育是个团队事业,和其它的行业不完全一样,有人说管理的真谛是要把有害的内耗降低到最小限度,如果我们教师能做到这一点就会产生团队力量,因为教育不是靠一两个人,个人奋斗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需要一个团队的合力。
第四个是缓慢的“缓”,不着急于一日之功。当年胡适说“如果你不能有这个缓,那么也就不会有勤,也就不会有谨,也就很难与别人相和”。由此可见,“勤谨和缓”四个字不仅是为官之道,也是为学之道,如果拿来说教师也可以算作为师之道。
杨振峰:教育是一群人影响另一群人
1992年参加工作的时候我是一名生物教师,做老师做到今天,我觉得有几点体会。首先是热爱教育。真的爱教育,可以让我们迸发出激情,当我们有激情的时候,用我的热情感染学生的时候,可能就会忘掉很多功利的东西,忘掉不愉快的东西,忘掉在名利面前让自己感到困惑、迷茫、失望的东西。真爱教育是为了两个事业:一是为国家、为民族的未来考虑,二是为学生的终身幸福考虑。这不是大话,也不是空话。作为教师,拿着纳税人的钱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我们不能附和俗化的声音来说出我们不该说的话,我们面向的是未成年人,播种光明,收获的一定是光明,播种黑暗,收获的一定是黑暗。
第二要扎稳学科的根基。教师要专注于自己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深厚的育人价值,但是我们常常根基不稳,不稳体现在什么地方?体现在对于自己学科的本体掌握得不到位,常常是轻飘飘的。这样的话,你怎么能挖掘出学科内在的知识体系、逻辑体系和结构体系?怎么发现学科的育人目标?教师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要给孩子们喜欢这个学科的一些支点。
第三要学会做人。因为教育是一群人影响另外一群人,如果不会做人,问题就出来了。怎么学做人呢?要跟老教师学做人。另外还要学会跟学子沟通交往,虽然刚开始工作时年纪很轻,面对的也是青年人,大家沟通的技巧、方法、距离比较小,但是同样也要学会跟他们相处,因为隔一年就是一代。还要学会跟社会舆论、跟家长相处,面对现在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可能会很迷茫,在这种时候学会跟他们相处也非常要紧。
《上海教育》 2013年第10A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