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华网:“土豪”解剖:文明素质谈不上 就是穷得只剩钱

2013年10月14日

旧时,“土豪”是指凭借财势横行霸道的乡间富人。如今,“土豪”被网民们赋予了新的定义——财大气粗、无脑消费、有钱又喜欢炫耀……网民调侃的背后,“土豪”现象折射出怎样的国人心境?

    啥是“土豪”:

    挥金如土各种炫耀

    令人“羡慕嫉妒恨”

    记者调查发现,网民们最初用“土豪”来形容游戏中舍得花钱的玩家。逐渐,“土豪”的称呼蔓延到了现实世界,成为当代一类中国富人的群体标签。

    网民们纷纷吐槽身边的“土豪”现象。如北京市朝阳区某村村委副主任,国庆期间为儿子连摆三天婚宴,总花费超过160万,豪车开道、鲜花铺路、明星助唱——网友纷纷感叹,“这才是‘土豪婚宴’!”又比如江苏南通某男,用500万现金拼成羊肉卷作聘礼迎娶新娘,场面让网民“叹为观止”;还有四川绵阳市盐亭县,新郎用价值2000万的直升机接新娘,参加婚礼的宾客和网民“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网民对待“土豪”的心态是复杂的。调侃与讽刺的对象不仅是“土豪”本身,更是拜金主义与贫富差距现状,各种“羡慕嫉妒恨”,痛恨的不是“土豪”,而是痛恨“我不是土豪”。9月末10月初,网络上甚至发起了和“土豪”做朋友、我为“土豪”写首诗等荒诞活动,“路见不平一声吼,抱住土豪不放手”“赤日炎炎似火烧,我为土豪把扇摇”……

    “现在一些有钱人太铺张浪费了。”家住上海市长寿路公园附近的张阿姨听说了各种“土豪”行径后,止不住摇头。

    “我觉得只要是合法所得,怎么花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别人无权干预。”上海某著名IT企业管理人员蒋先生说,“当然,拿出来到处炫耀就不对了。”

    “土豪”解剖:

    文明素质谈不上 就是穷得只剩钱

    对于舆论关注的“土豪”现象,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明洁这样解读:“一个词语或概念的兴起,总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原因。”他说,“土豪”现象反映出一部分国人的“财富观”存在偏差,对于财富的支配缺乏价值层面的引导,物质与精神文明之间存在断裂与落差。

    “‘土豪’,是对无脑消费、拜金主义的一种嘲讽,对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价值观的批判。”李明洁认为,这种嘲讽本身是一种建设性的力量,“就是敦促国人文明消费,减少对物质的盲目崇拜,提高自身精神文化修养。”

    “国外的很多富豪都是慈善家,他们懂得回馈社会,因而所谓的‘仇富心理’在国外并不突出,”在英国剑桥大学就读的中国交流生李黎说,“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富人能够将财富投入到社会公益和慈善活动中。”

    日前,关于“慈溪土豪洪水救人”的消息让网民竖起了大拇指。在余姚受灾后,浙江慈溪企业家徐先生驾驶近500万元的“擎天柱”汽车,带着食品、饮用水,和另外3辆越野车一起,进入余姚市中心进行救援,先后将100多人送到安全地点。“这才是值得尊敬的财富力量。”网民“snowhole”说。

    “土豪”进化路:

    想变“精神贵族” 须经“文化苦旅”

    当然,“土豪”形象并非一成不变。有网民总结了“土豪”这十多年来的转变:“从戴金链子转成戴佛珠,从喝白酒转成喝红酒,从西装领带转成中衫布鞋,从搓麻将转成打德扑,从开奔驰转成跑马拉松,从游山玩水转成山中辟谷,从投资夜总会转成投资拍电影,从狐朋狗友转成EMBA同学会……”

    “这个转变总结得很好,表面上看是附庸风雅,实则是‘土豪’群体的缓慢进步。”上海市心理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孙时进教授解读说,“这些预示着国人在温饱完成之后,对精神文化产生强烈需求。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中国‘土豪’们正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但从“土豪”到真正的“精神贵族”,还需要适当的方式来引导。孙时进认为:“像目前正在进行的产业转型,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的大力推进,城市文化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构建越来越多的社区图书馆等,都可以充实国人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寻找精神上的归宿,比物质上的脱贫致富更为艰难。中国‘土豪’们追求精神富足之路或许还很漫长,但应当充满希望。”孙时进说。

新华网  日期:20131014  作者:俞菀 姜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