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不断推进,如今城市和乡村教育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当全球高歌猛进跨入互联网时代时,信息技术究竟是缩小、还是拉开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当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之后,如今他们最缺的又是什么?重庆和成都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试点城市,分别于2008年、2009年获国家批准成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五六年过去了,“城乡教育一体化”之路走得怎样了?
华东师大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与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相适应,展开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调研。今年,本报记者跟随这支调研队伍走访了成都、重庆教育局,并对乡镇学校进行了深入考察。明年,华东师大还将组织学生对天津市、大连市等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城市进行调研,今后还将南下珠三角,对广东、深圳等城市的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相应的调研。对各地区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希望可以得到适用于全国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促进全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喜: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得到大力推动
忧:发展快慢区域有差异
作为中国西南部最大的两个城市,成都和重庆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道路上,却有着一定差异。整体来说,成都是“大城市、大农村”格局,城市以“同心圆”圈层模式向外发展,重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速度则相对较慢,限制因素较多,如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等。
华东师大调研团队此次调研是从城市的整体情况出发,逐步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走访一所所农村学校、发放问卷。“虽然,我们从小到大都是在中国接受教育,但对中国整体教育的了解还是很有限的。”政治学系研三的学生白雪源说,“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行政部门的访谈与实际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真正了解蓉渝两地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
本次华东师大参与调研的学生是个“大团队”,年级从大一跨越到研三,专业也各不相同。“社会调研是一个综合性的大课题,我们希望通过不同领域的专业背景,更加全面的分析调研结果。”华东师大团委副书记陈伦杰说,“这也是我们首次尝试打破年级壁垒,通过选拔选出一支真正对调研有热情、有想法的学生队伍。”
在成都和重庆教育局访谈的过程中,调研团队的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同为“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经过五六年的发展,步伐却有差别?重庆发展的难点究竟在哪里?重庆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解释说,重庆市城乡二元结构分化相对较大,城区的学校相比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并不会差很多,但农村最不发达地区的教育状况和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比起来并不会好多少。成都主要位于成都平原上,交通便利、信息沟通方便,学校的合理布局较为简单,而重庆则处在山区,在深山中存在大量的“袖珍”“麻雀”学校,有的学校可能只有3~4名学生,然而学校仍然要有基本的设施,这给教育的一体化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力。
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大四学生向婧怡和生命科学学院学生陈曦乐对于农村教育的情况也并不太了解。“这次调研让我们能更加了解家乡发展的全貌。”向婧怡说,“我们也特别希望能在毕业之后,继续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其实,无论是成都还是重庆的教育主管部门都表示,目前城市与农村在办学设施方面差距并不明显,但在师资水平、办学质量等“软实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成都教育均衡发展将着力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 重庆市则将在教育投资方面更向农村倾斜,同时建立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的结合,建立共同体,促进共同发展。在此基础上,大力引进高质量的优秀教师,逐步提高教师的福利津贴,通过职称评选加以激励,对边缘农村教师提供政策倾斜。
为了让更多优秀的城区教师能够真正走进农村,成都和重庆都采取了“短期支教”的倾斜政策。“最初推动这一政策时,固然会遇到很多问题,但这也作为硬性任务,把城区的师资力量分派到各个农村地区,而农村的教师则有机会到城区来学习,循序渐进形成良性互动。”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项目已经从点对点、线对线扩展到了面对面,形成了区对区、县对县的交流。
公共管理学院大四的学生李群辉对农村地区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的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很多农村地区的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如果他们因为成绩不佳而考不上高中,那他们的前途又会是怎样的呢?”重庆市结合自身情况,特别注重加强职业与成人教育的发展,目前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00所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学校39所,大力调整布局机构、培优培强,提供配套设施,进行实训配备。发展成人与职业教育,以弥补、缩小农村学生失学后与城区学生的差距。
喜:农村学校硬件达标
忧:谁来关心留守儿童
无论是成都,还是重庆,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虽然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但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谁来真正关心留守儿童?
为了真正走入农村学校,华东师大调研小组的学生们驱车三个多小时,来到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作为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淹没县为一体的特殊县份,石柱县对教育高度重视,2012年,该县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也是重庆市唯一“国家素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转向试点县”。
石柱县宁静美丽,全县共有166所中小学,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99.5%,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同等入学机会。石柱县教委向学生们介绍了该县基本情况,截至2013年6月底,全县中小学(不含村小)100%教学班实现班班通,100%建有多功能教室,全县还建有音乐室36间、美术室29间、科技设备室20间。在硬件设施的配备上,基本达到了城镇与乡村同步发展。
“班班通”在农村学校尤其能发挥其强大的作用,因为这不仅能把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更能让农村学校的孩子们有机会与外面的世界进行网络连线和对话。目前,“班班通”主要包括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校课堂”“名师课堂”。近年来,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在不断改善,师资水平也在稳步提升的过程中,不过在石柱县教育行政部门看来,如今教育的难点在于对留守儿童的关怀。从2010年开始,石柱县教育局便着手制定了“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政策,包括在学业和心理上进行辅导、疏导,并对其进行感恩教育。
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于重庆西南大学的贾伟,选择扎根基层在石柱县教育局工作,他展开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期调查研究。“其实,家庭教育对很多留守儿童来说几乎都是缺失的,他们长期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贾伟说,这些孩子将来会成为新的社会问题,“所以学校必须肩负家庭教育的责任,让这些孩子得到更多的关爱。”社会发展学院大一的学生张雨对此颇有感触,一个社会问题往往有其深刻的渊源,留守儿童现在所遭遇的问题,未来将影响其行为和对社会的认同感。
如今,农村学校的基础建设变得越来越好了,对农村孩子的教育也需要越来越“智慧”。华东师大调研团队在走访赤水市天台镇天台学校时,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作为天台镇重点发展的试点学校,该校建立了全镇唯一一个少年宫,让孩子们放学后进行“第二课堂”的学习,分别设有音乐室、图书馆、舞蹈室、心理治疗室等。此外,该校还有一辆“大鼻子”校车,硬件条件虽然都不错,但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白板教学的却很少,在少年宫里能够教学生各种才艺的专业教师也较为缺乏,“大鼻子”校车由于运营成本过高无法全面使用……
经过几日连续工作,华东师大调研小组的学生们对农村教育有了大致的了解。公共管理学院研三的学生闻赟认为,应该研究如何因地制宜地针对留守儿童开展教育。天台镇处于城乡结合部,学校的留守儿童居多,占50%左右,该校校长表示,当下影响孩子最大的问题莫过于黄、赌、毒的泛滥,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教育的发展。无论从物质上,还是心理上,农村学校都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照顾,哪怕有时候教师必须担任“代理家长”来关爱孩子。
《东方教育时报》 日期:2013年10月23日 版次:4、5 作者:荀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