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民网:上海5人获2013何梁何利基金奖

2013年10月31日

国内规模最大的民间科技奖励基金——何梁何利基金奖2013年度评选今揭晓,据悉,在全国46人的获奖名单中,上海占据5席,分别为华东师范大学的何积丰院士、华山医院的周良辅院士、长海医院的李兆申教授、二军大的夏照帆教授、上海外高桥电厂的冯伟忠。

  何梁何利基金2013年度颁奖大会于今天(20131030日)下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行。国家领导人、有关部门领导、捐款人代表出席了颁奖大会。今年全国共有46名科技人员获奖,其中科学与技术进步奖33人,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2人,科学与技术成就奖1人。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有限公司、梁銶琚博士、何添博士、利国伟先生之伟伦基金有限公司出于崇尚科学、振兴中华的热忱,各捐资1亿港元于19943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社会公益性慈善基金,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民间科技奖励基金。从1994年设奖以来,已奖励了1千多位名优秀科技人员,成为我国社会力量创建科技奖项的成功范例。上海共有126人次获何梁何利基金奖。其中钱伟长(1997年)、苏步青(1999年)、谷超豪(2005年)、林元培(20074位科学家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殊荣。 

上海获奖人科技贡献简介

 

  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积丰

  何积丰,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被英国约克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软件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信息学部常委会副主任,上海市科协副主席,国家可信嵌入式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上海市高可信计算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可信物联网产学研联合研发中心主任。

  何积丰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针对软件的复杂性、正确性和可靠性等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完整地揭示了软件的本质,彻底解决了程序语义的一致性问题;创新了软件开发方法学,有效地降低了测试成本;解决了在开放环境如何保障软件正常工作等科学问题,推动了可信嵌入式软件行业的发展。他是程序统一理论(Unifying Theories of Programming,简称UTP)的创立者、数据精化完备理论的奠基者、可信软件设计理论与技术的开拓者。主要科学贡献:1,创建程序统一理论,奠定了软件语义元理论基础,开创了软件理论的新学派;2,创新软件开发方法学,建立了数据精化完备理论,被国际上誉为“面向模型软件开发的一个里程碑”;3,开拓可信嵌入式软件设计理论与技术,促进了方法与技术在安全攸关行业领域的应用。

  何积丰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可信软件基础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973计划海量信息处理项目以及863计划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主题项目首席科学家,领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出版英文专著2部,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60余篇,他引4000余次。担任多个国际著名学术会议主席、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编委。他以唯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与科技成果奖一等奖4项,两次荣获英国女王先进技术奖。

  周良辅

  周良辅院士是中国显微神经外科和微创神经外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目前国内神经外科的领军人物。从医46年,手术逾万例,致力于神经外科手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上世纪70~80年代,他在国际上首创“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巨大脑动脉瘤”,使其由“不治之症”变为可治。90年代,他通过创新手术入路突破神经外科“手术禁区”-颅底,解决了颅底肿瘤手术切除的国际难题。近十年来主要开展如下工作:

  一、在国际上率先创新功能神经影像导航技术:“脑功能区恶性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是世界神经外科面临的难题,传统手术在切除脑肿瘤的同时,极易损伤周边的功能结构,术后病人出现瘫痪失语。周院士率先创新建立和应用“功能神经影像导航技术”,不仅能提高脑肿瘤切除率,而且能保留周边功能结构,防止病人术后瘫痪失语,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在此基础上,引进并建成国内首个集成3.0T高场强术中磁共振(iMRI)的数字一体化神经外科手术中心,综合运用iMRI实时影像神经导航、脑功能成像、唤醒麻醉以及术中电生理监测等新技术,使恶性脑胶质瘤的全切除率提高41%,病残率下降17%,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延长51.4%,手术效果居国际领先,被国际权威专家评价为“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研究,象征着中国神经外科力量的崛起”,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

  二、长期致力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其率领的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经目前是全球临床规模最大的神经外科医教研中心:每年手术治疗国内外病人2万余例,接受来自国内和美、德、韩、日、瑞士和亚非拉等国青年医师培训,学科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国际神经外科最权威的两大杂志NeurosurgeryWorld

Neurosurgery分别约稿以大篇幅专题报道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建设成效,被世界神经外科联盟主席誉为“世界最好的神经外科中心之一”。而周院士本人则当选World

Neurosurgery杂志2012年“世界神经外科医师年度人物”(封面介绍)。

  迄今周院士共发表论文305篇,他引1569次,拥有专利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和省部级奖5项。

  李兆申

  李兆申教授,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科学教研室及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消化内镜学会主委、《中华消化内镜》、《中华胰腺病》、《J Interv Gastroenterol》杂志主编。从事消化病基础与临床研究30余年,在消化内镜诊疗及胰腺疾病研究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一、针对我国消化病内镜诊疗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等问题,开展消化内镜介入诊疗技术及转化应用研究,研发器械及附件20余种,获批专利20项,创立及率先开展新技术30项,相关研究被多部国际指南采纳,牵头制定我国多部行业标准及指南,总体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建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镜专业人才培训体系,为国内外培养专业人才3000余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针对小肠检查盲区世界难题,合作研制成功我国首台有自主知识产权胶囊内镜,在国内外千余家医院应用,将小肠病诊断率提高了60%,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极大推动了我国消化内镜技术快速发展。

  二、针对胰腺疾病诊治世界难题,开展急性胰腺炎(AP)救治、慢性胰腺炎(CP)介入诊疗和胰腺癌早诊及综合治疗系统研究。国际首次发现NF-κB通路是AP的重要发病机制,创建重症AP以内科为主综合救治新模式,采用早期器官维护、肠内营养、内镜干预、后期并发症微创治疗等技术,死亡率由20%降至5%,费用由15万降至8万元,节约了医疗资源,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创建了CP多项微创治疗新技术,使90%以上患者避免了外科手术,显著提高了生活质量,成为世界三大CP治疗中心之一;率先建立血液K-ras定量检测、超声内镜细针穿刺物分子检测等胰腺癌早期诊断新方法,筛选出7种新标志物,将小胰癌诊断率提高了1.4倍;国际首创胰腺癌超声内镜引导下放射粒子种植、粒子支架植入等多项新技术,将中晚期胰腺癌的1年生存率由15%提高至27%。牵头制定7部胰腺病诊治指南和共识意见,显著提高了我国胰腺病诊治水平,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担任国家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8篇,累计IF 702IF>106篇,IF>552篇,被CA Cancer J ClinLancet等杂志引用877次。获批专利35项,主编专著20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总后科技金星、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培养研究生75名,其中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夏照帆

  夏照帆教授现任第二军医大学烧伤外科(国家重点学科)主任、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国际烧伤学会执行委员及东亚地区代表。从事烧伤外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37年,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美国Texas大学客座教授。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和重点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293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78篇;在Lancet等杂志发表通信和病例报告13篇;主编专著3部;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专利授权8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和医疗成果奖16项。

  牵头完成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损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被教育部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提出“F+C”复苏模式,使烧伤休克延迟复苏病人内脏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建立和完善对烧伤后全身炎症反应的监控,提出适合烧伤病人的全身炎症反应评分标准和脓毒症预后监测指标,制定了包括手术切痂、血液滤过等遏制全身炎症反应的脓毒症防治方案,显著降低烧伤脓毒症的发生;在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基础上确立并推广包括快速检诊、预防性气管切开、保护性通气策略、序贯细胞保护以及后遗症防治在内的烧伤相关肺损伤系统控制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带领团队出色完成世博安保、城市反恐和救灾医疗等多项任务,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个人二等功2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巾帼建功模范医师,获五洲女子临床医学创新奖和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培养了一批国际和国内高层次专科人才,获全军院校育才金奖。

  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冯伟忠

  冯伟忠长期从事火电技术创新和管理工作,负责上海外高桥电厂二期、三期建设,在超超临界发电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累计节煤100多万吨,直接经济效益13多亿元,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推动我国乃至世界火电技术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1)国际上首次发现固体颗粒侵蚀(SPE)损害汽轮机叶片造成发电效率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率先研发出汽轮机叶片“保鲜”,免受颗粒侵害的系列“中医疗法”综合治理的核心技术,解决了这一世界难题,大幅度提升了火电效率。发电机组投产后四年实际煤耗达(276 g/KWh),远远低于设计(291g/KWh)和国际最先进水平(286 g/KWh, 四年平均发电每千瓦电煤耗降低了11g,净效率从41%提升到45%。

  发明了“高低位分轴布置的汽轮发电机组”创新设计,经西门子公司认证可提升机组效率5%,引起了国际关注,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火电技术水平。

  (2)发明了零能耗脱硫、高效全天候脱硝和脱硝催化剂高效延寿等系列新技术,如烟气余热利用、弹性回热等创新理论,攻克了 “低温热能回收时的硫腐蚀”、“脱硝装置低负荷退出运行”等多项世界难题,解决了高标准环保要求和高能耗的矛盾,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为62.70mg/m3,显著低于国标(200mg/m3);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为48.58mg/m3(新国标100mg/m3),烟尘排放浓度为11.03mg/m3(国标50mg/m3),取得了显著的环保效益;提出“广义回热”等热力学理论,解决了空预器结露和堵塞世界难题,并实现单台机组每年节约标煤2.4万吨以上。

  (3)针对机组启动慢、能耗高的问题,发明了直流锅炉蒸汽加热启动和稳燃等节能启动系列技术和首创不点火的静压上水等方法,使综合启动费用仅相当于传统方式的1/6,显著缩短了约2/3启动时间;发明集中式汽轮发电变频电源中心等技术,厂用电每年大幅下降约50%,有力地推动电厂节能和减排。

他取得了发明专利6项等国际首创重大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及多项省部级奖项,曾8次应邀赴英日美澳等作学术报告,成为在国内外火电技术领域很有影响力的科技工作者和专家。

新民网  日期:20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