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出游、扎堆出游,对于景点、旅行社都是一种考验。即便这样的出行很难再有旅游质量可言,但改变并非短期能完成,这与目前的休假制度以及长期形成的旅游观念都有关系。那么,目前的休假制度是否合适,是不是只有实行弹性休假才能让旅游回归本来的意义?中国人究竟会不会旅游,懂不懂旅游?对此,《解放日报》采访了Travelzoo 旅游族中国区总裁洪维、上海市旅游局政策法规处副处长朱国建、华东师范大学旅游学系主任杨勇教授、上海市中侨国际旅行社导游刘铨钟、54岁跟团游客潘雯、自助游达人张帆,他们对此有各自的回答。
1
黄金周制度是否合理?
近些年,每一次长假过后,都会引发人们对长假制度的集体探讨。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许多国内景点都人满为患,景区接待能力接近甚至超过了最高负荷,不少游客都苦笑:“黄金周旅游,看的不是景,而是人!”对此,有大批网友和学者都呼吁,我国应该改革目前的休假制度,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取消黄金周,避免国人休假过于集中,造成探亲、旅游双碰头的局面。但也有人指出,黄金周之所以这么挤,不是长假多而是长假少,因此需要增加长假,譬如恢复“五一”黄金周,减缓出游拥堵。
目前的休假制度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的出游需求?
黄金周必须有
杨勇:取消黄金周,无疑是许多网民一厢情愿的想法。尽管不少企事业单位已落实了员工带薪休假制度,但在中国人的习惯里,长线旅游喜欢邀上亲友好友一起出门,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你可以在这个时候请出年假,但我如果请不出来,怎么办?所以,就目前我国的现状来看,黄金周举家出游,是唯一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
在欧美国家,也存在类似于中国黄金周这样游客过度集中的情况,例如很多欧洲人都习惯于在七八月间外出休假,而巴西举办狂欢节时,庆祝地点也是人满为患。但由于他们总人口基数少,外加休假制度调控的比中国好,所以现象不是特别突出。
张帆:我觉得合适大部分,不合适极小部分。不过那些极小部分其实可能本来也不需要服从制度。比如我们家就是那一小部分,我太太是教师,所以出游的时间安排上很充足,我们从未在黄金周出去过。除了时间充裕外,普通的跟团游行程太短也是一大原因,10天5国游这样的行程太浅了,我们全家更喜欢呆在一个国家十几二十天深度游。
但我不否定在目前的国情下,跟团游还是适合很多人群的。我父母出游我就会为他们报旅行社品质好一点的跟团产品,他们回来后非常满意。为什么?因为老人的出游需求非常简单,去到当地最有名的景点转转,要吃中餐和热开水,这些旅行社统统能满足。
但这种方式却不适合我家,因为我们去国外从来不吃中餐,都是品尝当地的食物,开着车去一些朋友推荐的不一定出名的、甚至不是景点的地方逛。
潘雯:这个“十一”黄金周,我与丈夫、姐姐、姐夫四人参团去云南丽江、香格里拉玩了一圈,体验了一把人山人海、上个厕所都要排长龙的感觉。
出行前,我比较过淡旺季的价格,发现我们这个团,比淡季要贵1000多元/人。但我姐姐、姐夫平时要在家里带外孙女,非节假日走不开。再加上外甥女与丈夫每年只有5天年假,平日里也有出去旅游的需求,为人父母的,总不能为了自己少花钱,就让小辈们“浪费”自己的年假吧。所以,十一黄金周,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价格么,贵就贵吧,也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黄金周也可考虑错峰
洪维:我觉得可以微调。目前休假制度的形成是有其历史和国情原因的,这一休假制度近来引发了越来越多的争议,其实说明大家对休假和旅游的需求开始趋于多元化。如果能顺应这一需求而作相应的调整,不仅能提高大家的生活质量,也能为旅游消费市场的升级带来积极正向的作用。
Travelzoo不久前曾做过一次内部用户反馈发现,超过9成的用户对于现有的国定长假表示不同程度的不满。这种情况表明,大多数城市白领人群有强烈的意愿自主决定假期。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长假造成的旅游景点人山人海,非但出行困难,而且交通、景点门票价格奇高,使人想出门而不敢出门,失去休假的意义。为避开人流高峰,很多人宁可宅家里。我们的调研显示,长假期间,39%倾向于留在家里,26%表示只在就近走走,33%则表示会利用长假去海外。
刘铨钟:我带团10年,有个现象特别明显,人们在不同的假期,会在出游目的地上有不同的偏好:“十一”黄金周,是国内长线游最热的时节;春节黄金周,则是欧美澳非等出境游最热;清明、端午等小长假,大部分游客则喜欢在周边自驾游。这个现象是由气候与习俗等原因造成的。春节期间,全中国都在过年,且北方气候寒冷,许多景区不开放,所以游客干脆到海外游玩了。
小黄金周只有3天,也不适合安排长线游。所以只有气候温暖,南北皆宜的国庆长假,是国内长线游的最好时节。因此,拥堵的原因,也与长假所在的时间恰好全国都气候适宜、适合旅游相关。
当然,往往这个时候,也是一年中国内旅游最贵的时候,受机票、住宿上涨等因素带动,旅行社出游团费的平均涨幅都会在20-30%左右,部分特别热门的线路,涨幅甚至可能接近100%。因此,黄金周肯定是需要的,但或许在时间上可以有一些调整。
国家一直强调推广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这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黄金周引发的问题?
出发点是好的,难在落实
潘雯:网上有人提议,可以用一种弹性休假的模式来替代目前的黄金周制度,我觉得挺好。例如,清明、端午、中秋等小长假,可能有的人想休,有的人不想休,那就可以让端午节不休息的人,把假攒到中秋一起休,这样就可以人为凑出新的黄金周,不必所有的旅游安排都放在国庆这七天来进行。类似的提议,出发点都很好,都从现实难点出发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关键是单位是否能够落实,这里面涉及到具体工作的很多方面。
刘铨钟:我们一直在倡导游客错峰出行,但实际上,有条件错峰的人并不多,原因之一就是带薪休假制度难以充分落实。
尤其是身边一些在私人企业上班的朋友都曾经抱怨说,老板一听到员工要请年假就头疼,因为所有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某个员工离开一两周,他负责的工作就会堆积,很难找到其他人来代替。人事部门也希望,员工的年假最好都是一天一天分开来请,但是,这样一来,员工们就很难攒足足够的假期进行长线出游。
所以,要想确保所有劳动者都享受到带薪休假的权利,必须从国家层面上来引导,单靠企业来自觉实践,这样政策很难真正落实到位。
黄金周还有探访亲友功能
杨勇:在现有的带薪休假制度得不到保障与落实的情况下,黄金周制度不能取消,因为它对于许多人而言,是仅有的可以与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出游的机会。
洪维:黄金周关系的不只是旅游问题,其实还有民生问题。因为对于假期不多的很多国人来说,黄金周不只是出游,还会用于探亲。如果仅仅从旅游的角度来说,弹性休假显然更具有自主性,消费者更愿意按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安排假期。按我们的调查,一般用户偏向2-3天时间的短假旅游,且每个季度希望出行一次。这样白领通常可以周末加一天调休,成三天假期,既不影响工作,对于双职工的家庭也比较容易协调假期。
Travelzoo旅游族的近期的调研表明,旅游天数缩短,旅行频次增加,短假形态的旅游在大城市白领中形成一种风潮,并且有望成为旅游业的一个井喷点。目前,从政府到企业都意识到国定长假存在的种种问题,开始鼓励长周末,配合职工灵活安排假期,我们相信,将假期长短组合的支配权交还给旅游者,会大大推动旅游市场的发展。
张帆:黄金周挺好的,怎么能取消呢?该取消的是万恶的双休日合并调整之类乱七八糟的“黄金周补充条款”。
我的意思是,黄金周放假照放,但是,前后的双休日也照常休息。不过,这是叫黄金周,不是叫旅游周,个人不觉得旅行和全国公众假期必须划等号,因为那必然意味着和其他十三亿人一起出门,平时再不紧张的资源也会变得紧张起来。这时候,旅游体验不佳,只能说是纯属活该。
2
中国人到底懂不懂旅游?
中国游客,尤其是中老年游客,喜欢跟团旅游,而且游玩大多是菜单化的行程,甚至被调侃为“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景点拍照,回去后什么都不知道”的模式,这被许多国内外旅行机构评为“低水准旅游”,称这样的旅游完全是在一种固定模式下,重复其他游客的旅游轨迹。
习惯了跟团游以及与之相应的停车看景拍照模式的中国游客,是否真的不懂旅游的代名词?
不同人群本就适合不同的出游方式
杨勇:说中国游客喜欢跟团就不懂旅游,是很武断的观点。因为不同的旅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于许多旅游经验并不丰富的游客来说,在旅行社和导游的安排下游玩,是最保险、最安全的。我相信现在这些团队游客,等到旅游经验丰富以后,也会去追求更有个性化的旅游方式。
潘雯:对于跟团游游客不懂旅游的说法,我不太认可。我这种50多岁的游客,比较倾向于跟团游,因为我实在没精力像年轻人那样在网上做攻略,自己订机票、订酒店,安排行程。而团队游,你要做的就是确定一个团,其他的事情交给导游。在我看来,旅游的目的就是放松身心,增长见识,团队游恰好可以同时满足。如果只有独自上路,去那些热门、小众的景点,才算懂旅游,那么,评比5A级景区与世界遗产,还有什么意义呢?
刘铨钟:我认同“中国游客大多不会旅游”这一说法,尤其是中老年游客,随大流的心态很严重。我曾问过许多团里的游客,你为什么要来这个景区游玩,不少人的答案都是:“我朋友来过,说挺好的”“我儿子给我报名的”,而真正能说出这个景区特点的人,内心对这条旅游线路有向往的人,往往少之又少。
不过,最近几年,“懂旅游”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最明显的一点就是,过去导游说一天内怎么安排,游客就会怎么服从这样的安排。而现在,有很多游客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例如,有人要求临时更换景点、有人会提出线路设计不合理,要求调整参观时间。到了购物地点,游客也不会像十年前那样,导游吹什么,他就买什么,而似是会变得更加理性,只买自己切实需要的商品。
这是为什么,新《旅游法》要求团队游不能强制安排购物景点的原因,一句话,都是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
停车拍照只说明旅游产品有待丰富
张帆:我不知道旅行、旅游有什么标准定义。我去旅行纯粹为放松度假,顺便看看地球上其他和我们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当然,如果要实现这种旅行方式,除了经济条件以外,还要具备对旅行目的地语言、饮食、人文常识等方面的“无障碍”。
周围有些朋友经常不理解为什么我们每次出去都是自助的方式,他们会觉得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要去适应这一切对旅行会是一个负担,但其实对我们家来说却是一个享受。这就是我所说的“无障碍”要素。一般来说,人们出游的恐惧程度适合目的地远近有关的,比如现在上海周边游很少人会选择跟团了,短途的泰国大多数人都能够自由行,但远一点去欧美却不太敢。
其次,了解当地的社会规则也是很重要的一环。比如在当地怎么停车、交钱、买火车票、加油包括付小费。要知道在境外很多国家因为用人成本昂贵,他们都是机器自助服务的。此外,因为没有导游的讲解,要在出游前做好攻略,不然和“到此一游”就没有区别。在我看来,每个人的兴趣存在差异,旅行是为了让个人的内心得到满足,没必要人云亦云地去那些标志性的景点。我以前喜欢把自己去过觉得非常赞的景点推荐给朋友,但很多朋友特地去了却失望而归,后来我才知道每个人的个体差别以及感受的不同,所以旅行是无法参照别人的线路走的,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洪维:旅游观念跟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文化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当然不能武断地认为国人不懂旅游,其实很多人厌烦了停车看景拍照的旅游模式,只是还没有找到更好的方式,因为市面上好的旅游产品还不够丰富。从我们的行业观察来看,近年来国人的旅游需求正趋于多元化发展,尤其是城市白领正呈现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消费升级的趋势。中国目前有1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较多的省市旅游度假区,但整体上还处在低级阶段,度假时代的大规模发展仍有待于突破重重障碍。首先,度假产品丰富性和个性化不够,大多数的旅游产品仍然偏景区游,没有超越“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传统观光模式。地方政府也没有改变圈景区收门票的传统发展模式,度假地区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其次,国内度假地区严重不均衡,比如,江浙地区度假资源供应相对成熟,而北京都市圈则严重欠缺合适的产品,北京白领有强烈的度假需求,周边却找不到合适的地方。第三,隐性成本高居不下,周边短途自驾游的路桥费、油费开支较大。
很多人将国人旅游方式归纳为“中国式旅游”是否存在误读?
朱国建:“中国式旅游”主要是指中国人旅游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属于中国式陋习的一种,包括旅游不文明行为、扎堆旅游和意识行为浮躁等。
实际上,中国式旅游也有繁荣的另一面,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旅游是一种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高层次消费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旅游的理想境界了,但现代人旅游的基本目的是放松解压,更多地追求观光、娱乐和购物式旅游,而忽视了对文化内涵的挖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除了带薪休假制度落实不到位外,就旅游业而言,确实存在旅游产品结构性的问题。事实上,景区建设的同质化现象日渐严重,难得的“黄金周”,国民们自然更想去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景区点,这就导致长假期间热门景区爆满,出现“井喷”现象,而冷门景点则冷冷清清。
二是法律制度的有待完善加强。虽然从10月1日起,我国的《旅游法》总算是“上岗”了,但情况不容乐观,一是中国式旅游可谓是“源远流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顽疾不是一日能根除了,法律的落实需要一段时间;二是百姓的法律意识还有待加强,虽然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百姓对于法律制度的接受需要一段“磨合期”,法律意识的建立需要一段“过渡期”;三是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有待加强,新法律的实施,总会让人感觉有一个“试用期”,也就滋生了“侥幸心理”。
三是国民旅游观念有待改变,国民旅游素质还有待提升。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民思想的“富裕”速度远远跟不上经济能力的富裕速度,再加上国民重视旅游形式,存在较大从众心理,常常是观光为主,体验不足,这种旅游观念亟待转变。
今后我国的旅游形式会是怎样,团队游是否还会占据主导市场?
跟团游仍有上升空间
杨勇:更适合大众旅游的团队游依然会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随着大批年轻一族加入旅游大军,参加自由行的人数是大幅上升,旅行社也会相应调整策略,加大自由行在所有产品中的比重。
刘全忠:目前,国内旅行社做的旅游产品,还是以团队游居多,但我也发现到,一种介于团队游与自由行之间的“半自由行”产品,正在不断走俏。购买了这种产品的游客,去某地旅游时,可能前三天是跟团一起玩的,后三天则全部是自由活动,这样,游客既完成了去那些著名景点观赏的基本目标,也能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满足购物、访友等个性化需求。
但如果从成本角度来分析,还是团队游最便宜,因为当游客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旅行社可以从航空公司、酒店、景区拿到优惠价,通常能比门市价格便宜20%以上。
张帆:我认为团队游未来还是有机会变得更好,这与国民整体对旅游需求的提升有关。我记得有次去罗马旅游,在梵蒂冈博物馆里就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要进入博物馆需要排队3小时,基本所有的中国团都只停留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他们不入内参观只在门口的广场上拍照留念或者买些纪念品,而一些日本、韩国团在扎扎实实排队3小时后,还入内参观2小时。所以一样是跟团也是有区别的,跟团游不是不好,只是还需要细分和优化,相信随着国民需求的提升,有了市场这些改变必然也会跟上。
根据我旅途中的观察,自由行的客人一般出现不文明行为的情况比团队客人少得多,我想这是因为自由行的客人本身就具备对外部世界一定的认识,所以不论经济实力如何,精神层面一般都表现得不会差。而跟团游客会出现的种种“丢人”表现多半跟其本人的素养有关,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是有问题的,也不懂其他国家与国内不同的“游戏规则”。让我比较“震撼”的几次见闻分别是,一次乘坐荷兰航空回来,有3个中国客人先是在座位上“抠脚”,在飞机起飞后坐在经济舱第一排的他们直接横躺在地上睡觉,我去上洗手间时不注意差点绊倒。还有一次在国外的一家手表店躲雨,碰到几个“土豪”中国客人,与店员语言不通却异常蛮横,大有“我有钱就是大爷”的样子,后来店员用英语问我“你们都是中国人吗”,我觉得非常惭愧。团队游客素质提升,会让团队游有更大的空间。
自主模式或成未来趋势
洪维:休假制度、生活观念、旅游习惯和费用自然是形成中国式旅游的主要原因。但我认为,更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市场旅游产品的单一性、趋同化。不同需求层次的旅游消费市场和消费者都呼唤新型的旅游产品和体验方式,尤其是高性价比的产品。如今精明的白领一族虽然更倾向于自助游,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在乎价格,相反,他们对价格很敏感。只是他们越来越意识到旅游高峰和低谷之间明显的价差,往往动辄在20%-30%之间,更高的甚至会有50%以上,因此也非常乐意在非旺季时刻安排度假。
去年以来,类似千岛湖、莫干山这样的景点地区出现了很多度假型酒店,淡季时节一样销售情况非常好,就是因为符合了城市白领用户的短假需求。用户一般很喜欢这种形态的度假产品:舒适惬意的酒店、特色的美食、优美的自然环境,但最好能避开人满为患的景点,加上可以选择如Spa等休闲娱乐活动,三天左右时间,结合淡季一定的促销优惠,就能构成一个较完美的短假游产品。旅游商家应为此做好准备,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短假产品。比如酒店可以专门对短期度假的游客专门定制一至两晚的组合产品、邮轮公司也可以考虑针对性地开发三天左右的度假。
潘雯:除了跟团游外,我还十分欣赏“当地游”这种旅游模式。今年年初,我去贵州、四川旅行时,就是让儿子事先买好机票、酒店,再去旅行社预订了“目的地成团”的旅游产品。这样,我的旅游时间更灵活了,可以抽出一天时间探访当年插队落户时结交的老朋友,同时,还在一次旅行中,游玩了黄果树和乐山大佛,这两个景点,在旅行社的常规团队游里,是不可以安排进一条线路的。去景区时,我也照样有车接,有导游讲,避免了所有功课都要自己做的麻烦。
朱国建:事实上,从设立中国旅游日、制定《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到出台《旅游法》,国家已逐步在引导居民的休闲旅游心态、休闲旅游发展方向和城市休闲旅游设施建设。
从今年这个“十一”黄金周的情况来看,实际上自驾游或者散客游的比例要高于团队游,主要是自《旅游法》实施后,因旅行社不能再随意安排购物和自费项目等,团队游的报价小幅度上升,国民一时还无法接受,加上长假期间高速公路对私家车实施免费政策,自驾游的比例大幅度上升。将来的趋势来看,散客游的比例也仍将上升,这也算是国民旅游观念的一种转变。
《解放日报》 日期:2013年10月26日 版次:B叠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