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青年报》:华东师大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冬日爱心在行动 

2014年03月07日

  在阴雨绵绵的冬日里,或许有些大学生还享受着寒假的最后时光,也有些已经带着些懒洋洋的假期综合征迎来了新的学期。而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却有一支队伍在短暂的休整后再次出发,要用热情的力量温暖冬日。

  寒假冬日用爱送温暖

  回顾刚刚过去的寒假,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的社会实践团队马不停蹄地组织了各类形式的实践活动:“关爱星星的孩子,让爱在天空中闪亮”——自闭谱系障碍儿童家长支持项目、“手心相牵,用爱践行青春”——学特学院2014年寒假社会实践冬日送暖行动、“波点太后的臆想世界之行”——当代艺术馆之旅、“师范生赴加行,文化教育探背景”——2014卓越师范生项目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交流等,从多方面入手,继承传统,用关爱传递希望,用青春践行理想。

  其中冬日送暖行动着眼于校园内或因为文化习俗的不同,或因为家乡太远而没有回家过年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不少来自云南、新疆和西藏班的少数民族同学。当然,志愿者团队也没有忘记坚守岗位的后勤人员,为这些放弃了春节和家人的团聚的时间以保障留校学生生活便捷与安全的后勤人员送上新年的祝福,让这个冬天变得更加温暖。志愿者们还关注到了寒假依旧留校的孩子们,他们走进桃浦新村幼儿园,为这些农民工子女带去精彩的绘本故事,和孩子们共同绘制对爸爸妈妈的真挚爱意。

  新学期关注来沪务工人员子女

  当然,新学期的开始,志愿者们也已经积极投入到了志愿服务的准备之中。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广大青年学子一直以来都密切关注于来沪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并把互助实践基地建立在普陀区桃浦镇。

  为了让来沪务工人员子女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上海城市文化、更好地融入缤纷多彩的城市生活,自20122月向金鼎学校桃苑分校提出合作意向,共同开展《小学生“第二课堂”》项目起,学特学院志愿者团队持续为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带去以沪语童谣为主题的兴趣拓展课。

  课堂上,志愿者们教授一些简单的上海话日常用语;展示各类上海城市风光图片、视频,带领孩子们一同“游览”著名景点;整堂课还会有30分钟左右沪语童谣的学习实践,让沪语的学习更贴合孩子的天性,更有童趣。不仅是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学会了说上海话、和哥哥姐姐老师们玩得非常开心,参与教学的志愿者也颇有收获。

  2013级学前教育本科的尚妤同学在日记里这样写道:“那堂沪语课是我人生中的第一课,那次的授课经历也带给了我人生新体验。当全班小朋友用萌萌的声音叫你老师的时候,你会觉得特别的窝心。”

  而已经参与过几次活动的“老志愿者”,2011级学前教育本科的蒋晓磊告诉记者:“当我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看到下面坐得端端正正的学生,望着他们纯真的眼神,忽然就有种为人师表的感觉了。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因为在他们眼里,你说的就是真理,就都是对的。这就不仅仅是一次志愿行动,我和这些孩子也不仅仅只是一堂课的缘分了。”

  除了学院组织的志愿者实践团队,各个基层团支部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走入三级幼儿园,为孩子们带去有趣的活动和精彩的故事一直是学前教育本科支部的一大特色活动。在关注到农民工子弟所就读的幼儿园存在的教育资源的缺乏、师资素质普遍较低的问题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浦东新区民办联营幼儿园长期合作,将志愿服务在每一届支部中传承。而特殊教育、康复科学专业的支部也与上海市第四聋校与泰亿格言语听觉康复中心合作,以“聋儿兴趣拓展支持”为主题,提高孩子们的识字水平和交流技能,帮助聋儿拓展课外知识,发展聋儿可能的兴趣爱好,帮助聋儿更好地融入社会。

  这样一群志愿者,带着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为社会奉献力量的意气风发,他们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为这个冬日创造温暖和关怀。尽管,人次的志愿者并不是最广泛的,而越过重洋的实践范围也并不是最宏大的,但华东师大学特学院的学子却用自己的力量,结合自身所学为他人传递温暖、为自己追求梦想。从联营到桃浦,从校内到校外,他们的步伐不会停止,爱心、理想、奉献,他们的青春在燃烧。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团委供稿

  《青年报》  日期:201442  版次:B06 

  链接:http://www.why.com.cn/epublish/node37623/node37624/node37626/userobject7ai391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