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媒体关注|沪上举办“王元化学术精神与文艺思想”讲座

2014年12月08日

陆晓光


  作为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系列活动,“王元化学术精神与文艺思想”讲座昨日在思南文学之家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陆晓光和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平分别对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王元化的学术精神进行了梳理。王元化先生是上海文化界的一面旗帜,对当代中国诸多重大思想问题均有独到见解,他提倡“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对整个中国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1998年,他与巴金一起,荣获第四届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

  更欣赏甘为文化建设之盐的人

  陆晓光昨天从三个层面来梳理王元化的学术精神,分别是求真知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以及有情志的理想。

  他指出,求真知已深深植根于王元化的学术精神当中,以《文心雕龙创作论》为例,《文心雕龙创作论》 在上世纪60年代就已经初步完成手稿,到王先生2007年去世前的40年左右时间内,先后修订了3次,先后出版了6个版本,其中有一个版本是日语版本。这个历程,跟马克思写《资本论》的历程相似。

  让陆晓光感触最深的,是王元化先生所提倡的甘为盐之人的精神。先生曾感慨道:“作为大陆上的一个学人,我佩服那些争做中国文化建设之光的人,但我更愿意去赞美那些甘为中国文化建设之盐的人,忘我无私精神总是值得尊敬的。”

  早年曾经批评过《围城》初版本

  学界有“北钱南王”之称,“北钱”为钱钟书先生,“南王”就是王元化先生。“北钱南王”说的是他们在学术上的成就,可见王元化在中国学术思想界的地位和影响。

  有意思的是,许多人受海外学者夏志清的影响,认为《围城》堪称“中国近代文学史中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但王元化当年却批评《围城》充斥着“油腔滑调的俏皮话”、对女人“无孔不入”的细微观察,以及“看到的只是低级欲望”等。

  陆晓光说,王元化在晚年文集当中,却不愿意收这篇批评文章,为什么呢?“我想可能和王元化反思以后的文艺观相同,王元化认为自己年轻时代的文艺观比较激进,说话比较过分。但是反思之后,他认为文艺是可以有多样性的,不应该只有一种理想,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但是反过来说,王元化当时的批评是理想主义的,理想主义在今天的文学当中应该还是有它的一席之地,王先生当时的批评也并不是完全错误,完全没有道理的,他批评的是未经删改的《围城》初版本。华师大中文系在读博士生何建委还发现,施蛰存先生对《围城》也有批评。美国著名汉学家20143月到华来访时,也发表过与当年王元化殊途同归的批评之见。因此对于《围城》的评价,应该允许各种独特视角,不同的视角可以共同丰满《围城》研究,使之‘立体化,活起来’。”

  陆晓光认为,这样一个事情,也表现了王元化有情志、有理想的文艺观特征。《围城》虽然可谓出色的小说,却未必堪称最伟大的作品。

  对电影中的媚众部分颇有担忧

  王元化是文化学者,同时也是一名文化官员。他对流行文化,也时常提出中肯的见解。

  上师大教授李平说,在上海电影市场成立30周年的时候,王元化先生有一段发言,说不要让娱乐片冲垮了质量高的艺术片,不能让公众有一种虚伪的服从,也不能像商贩那样从小孩子手里骗钱。他指出:“王元化先生的意思,就是针对当代文化当中的电影,太注重一些通俗、流行或者是媚众的一些东西,王元化先生认为不能用这些东西压倒真正有文化的东西。”

  对于一些流行的东西,包括某些80后作家,或者一些明星的作品,王元化也曾表现出一些担忧,他认为,这些到底是不是一种真正的艺术,是值得探讨的


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徐颖 编辑|戴勇                        阅读原文

其它媒体报道链接:

解放日报|大弟子搭档教授忆上海文学艺术奖获得者、文化大家王元化            阅读原文

文汇报|思南文学之家解析王元化学术精神与文艺思想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