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教育部就未来的高考改革出台了四个配套措施,分别涉及学业考和综合素质测评等。消息传出后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特别中学教育如何真正从“应试”走向素质提升,更是在短短一周内引起了各界的广泛探讨。 12月20日至21日,首届语文教育论坛“百年语文的回顾与展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由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协办。近百名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就“课程与评价”、“阅读与写作”等话题展开了讨论。
不该美化民国教材
民国时期的教材到底什么样?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率先炮轰当下语文界兴起的一股鼓吹民国教材风。
今年78岁的孙绍振说:“现在有一种说法认为,民国的语文课本比今天的编得好。还有一些学者在鼓吹,民国教材选的都是美文,在选文上也比今天要高明。幸亏我在民国时期上过学,当时学的很多东西也还记得。”他回忆说,自己读小学四年级时,第一课就是蒋介石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当时选的哪里是美文,大量课文是时文!从今天的眼光来打量,这些选文不仅没有文学性、不贴近生活,而且有些还夹带着方言,让人读来有些摸不着头脑。“美化民国时期的课文是胡扯,毕竟当时很多批判的文章今天还在呢!”
多媒体会误伤阅读
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说,他最近到一所中学听课,没有黑板,就用先进的多媒体屏幕,需要什么照片或材料,只需在上面点一下就都出来了。比如讲曹操的《观沧海》,什么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等,全都是从网上下载拼凑的,老师讲到哪里,在屏幕上点一下,就都出来了。
“现在的语文课不断穿插使用多媒体,虽然很直观,可是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得零碎了。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与想象给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过多依赖多媒体,还会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很多老师得了“百度依赖征”,什么都依赖网上给结论,有结论没过程,思想容易碎片化、拼贴化。温儒敏甚至表示,在语文课上滥用多媒体会伤害孩子的阅读兴趣。“语文课还是不要太时髦了。”阅读原文
来源|新民晚报 记者|王蔚 陆梓华 编辑|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