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文汇报|利益驱动高校“注水”就业率

2015年01月29日

目前的毕业生就业率,不能如实反映高校就业情况。市政协委员、民盟成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金忠明直言,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存在数字虚报”“毕业生签虚假协议涨水现象,也有降低毕业生总人数等缩水现象。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地位。高校为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为数据注水,不利于高校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金忠明通过提案指出:在就业率统计过程中,高校不能既当教练员又当裁判员。
  高校对统计数据不能一手遮天
  金忠明告诉记者,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主要由高校上报教育主管部门,由学校出具相关证明材料,教育主管部门只是把各高校的统计数据汇总公布,对就业率统计的监督作用并不明显。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关系到高校的招生计划,就业率连续三年不足30%的专业要减少招生,甚至停止招生。金忠明说:学校既是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的申报人,又是相关材料的证明人,在利害关系的支配下,高校上报的就业率数据的客观性备受质疑。
  金忠明建议,改变当前以高校申报、教育主管部门汇总的统计方式,引入第三方调查主体,可以考虑民间机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教育主管部门就业指导中心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多方组织相结合。
  应提高就业率统计的内在含金量
学校只要收到三方协议(包含学校、教育部门就业中心和用人单位出具的三方红色公章),即视为毕业生就业。在金忠明委员看来,单纯以这样的就业率数据评价学校的就业情况非常片面。他直言,就业率统计只能反映大学生就业的数量,但能够反映就业质量的具体岗位、薪酬待遇、福利情况、专业对口率、工作满意度、单位对学生的评价等内容都无从体现。
  他告诉记者,美国的调查机构为了充分反映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其统计指标通常与就业途径、就业层次、就业环境、单位性质、薪酬水平、工作稳定性、满意度及专业相关度等内在含金量挂钩,并对就业去向和择业标准有详细的了解和说明,为高校发展和报考学生提供参考。
包含就业率在内的多个指标组成的综合指标体系,有助于全面反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真实情况。金忠明建议,建立符合高校学科特点的综合指标体系,使市场需求与学科发展有机结合。
  通过信息系统终身跟踪就业情况
  “现行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只覆盖应届生的一次就业率。金忠明告诉记者,当前教育部门公布的就业率一般由高校在6月中旬统计,7月初上报,12月再次上报,每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数据主要通过这两个时间点进行统计。
应届毕业生刚入职时不确定性较强,岗位轮转较快,仅统计半年内的就业状况并不全面。金忠明建议借鉴欧美国家的就业率评价体系,为每个高校毕业生设立永久性社会保障号码,将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与社会保障号码直接挂钩,并开发全国统一的、教育部门与劳动人事部门共享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
  他解释说,通过就业实名制登记制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都可由系统自动生成,使就业率统计更为科学,真正成为政府对高校宏观调控和行政管理的参考依据,成为社会公众评价毕业生就业状态和高校办学质量的工具。


来源|文汇报2015129原文记者|李上涛 编辑|戴勇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