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文汇报|阅读,不只是给段子和图片“点赞”

2015年03月23日

  “今天你读书了吗?一次面向全国的调查中,有77%的被访者选择了没有,理由则集中在工作忙没时间没有阅读习惯。阅读出了问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民众每年的阅读量不足,甚至不到有些国家人均的十分之一,而且很多人觉得刷微信刷微博、读段子看漫画,有这样的阅读也就够了。有人概括这样的阅读方式是屏不离身的浅阅读。

  有学者认为,建设书香社会,首先要让大家意识到,阅读不仅仅是读图读段子,优秀的图书带来的抽象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是碎片阅读和浅阅读无法获得的。读好书、会读书,不但可以获得从娱乐消遣到认知情感的多重愉悦,而且能激发创意,培养责任意识。

  读图片或140字的段子不能成为阅读的全部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表示,文字文化对社会的意义,不应被媒体更新和碎片化阅读遮蔽,文字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重要的是其中蕴藏着思维思辨和审美鉴赏。

  一份覆盖全国的阅读调研表明,我国成年人人均每天阅读报刊、杂志和图书加起来的时间约为15分钟。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表示,我国人均读书量是以色列人的十分之一。而随着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碎片阅读的时长每年呈现近10%的增长,是纸质书籍的近四倍。不少学者忧虑: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把阅读等同于140字以内的微博段子,高频转发的心灵鸡汤,或者是所谓职场成功学。

阅读既需要感性,也需要理性和抽象,后者能够提高人的分析判断能力、审美鉴赏能力,进而健全人格,激发人的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张颐武说,阅读既需要形式创新更需要内核传承。智能手机的出现、阅读APP的兴起,从技术上让阅读无处不在,但是移动阅读伴生的碎片化体验,也让不少人满足于信息获取,而深度阅读的质感却淹没在资讯噪声之中。

  现在有句玩笑话叫我书读得少,你不要骗我。学者表示好书读的少,的确会让人出现无力感网上一有坏事曝光,立刻会有人围观批评,但是很多批评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少了客观冷静的分析,以及亡羊补牢的建设性意见。张颐武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一句空话,有了优质阅读的积累,往往能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不仅能避免很多麻烦,也是摆正个人与社会的位置,进而创新创业、实现多方共赢的基础。

  好书占位,需出版界主动适应媒体转码

  出版界应该提供给读者怎样的书?作家池莉对当下一些图书教人勾心斗角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她认为,营建全民阅读的氛围,要有健康的图书市场,要把好书摆上最佳位置。优秀的文艺作品更应该当仁不让成为引领个人、家庭、社区阅读的主角。

  对于个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学者们认为阅读不用刻意跟着所谓畅销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本应与日常工作休闲结合。张颐武表示,买书不必求多,也不必非要跟上潮流,给自己定计划,有些泛读、有些精读,一些该啃的书得啃,但也不能把艰涩的书当做硬指标。他建议年轻人多从书中找到生活的智慧,很多年轻人觉得考试、学习的书是必读,而选择其他读物时觉得那只是消遣。其实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恰恰有很多生活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知书、明理、做人,阅读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学者们认为,想要更多好作品占位,出版界应当主动适应媒体转码。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曾参与新媒体平台的微读荐书项目,他认为应该有更多学者、作家成为书本的导读,引导公众将零散的时间用于阅读,提高阅读量,最终让更多人有意愿翻开书本,看完一本书。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及网络社区等新业态,都可以成为导读。文军表示,政府有意识的引导,加上自发组织的兴趣小组,读书就能从个体活动变成阅读、交流、表达、提升的社会氛围。


来源|文汇报 本网编辑|戴勇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