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掏出手机,刷刷朋友圈,你是不是发现朋友们发的“足记”大片比几周前少了很多?
从百度指数移动数据来看,手机应用软件“足记”大约在3月12日一夜爆红,18日其移动搜索指数达到峰值3.5万。其中,3月9日至3月16日,一周内其用户量增长近20倍。
然而,本周“足记”的百度指数从3.5万迅速跌到2万,并有进一步下跌的势头。不少人担心其步“脸萌”、“魔漫相机”等移动互联网“爆款”产品的后尘,很快淡出大家的视野。
为何一款又一款曾经爆红社交平台的APP会如急风暴雨一般在迅速笼络人心后呈现断崖式萎缩?为何手机用户对APP产品不断尝鲜又喜新厌旧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产品本身的更新换代。专家对《法制晚报》记者表示,APP难以持久发展的症结在于自身创意与后续维护力度不够。其产品制作者应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准确把握其心理需求,并能做到持之以恒的技术更新。
现状还记得吗?你曾追过的APP
人们对“足记”未来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纵览近几年火遍社交平台的APP,你还在用哪些?你还记得它们吗?
去年夏天,最火的APP必是“脸萌”无疑,3天之内冲到35万的百度指数数据可见一斑,但这款APP的存活时间仅为短短的半个月。
前年的另一个现象级APP是“疯狂猜图”,这个APP移动搜索指数一度达到30多万,但遗憾的是,其移动搜索指数掉到几千也只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如今早已成为故事。
除了它们,曾经红极一时的“围住神经猫”、“魔漫相机”等移动互联网“爆款”产品,也在经历了昙花一现、惊鸿一瞥后,消失在用户的视线中。
优势强调个性表达顺应用户需求
无论是当年的魔漫相机还是疯狂猜图,抑或如今的“足记”,都是因为作品中个性的展现迎合了市场受众的心理需求,得已红极一时。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手机社交平台中的人际交往区别于现实社会面对面的严肃交流,年轻人更乐于借助多媒体的表现形式,将轻松幽默的自己展现在自己的朋友圈子中。移动社交平台具有对人群的技术划分功能,本身具备共同爱好的人更愿意在熟人圈子内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新潮。伴随模仿和追逐,最终形成一种圈子内的大众文化。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任乐毅从技术层面做出了分析,智能手机的出现,让喜爱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渴望利用新的平台和技术手段实现自我表达。不同APP产品的出现,正好顺应了他们的心理需求。wifi环境的普及,让人们使用网络资源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这一切有利条件的叠加,促成了今天移动网络平台的繁荣。
抛弃兴趣不能长久热度“潮来潮去”
任乐毅对记者说,不同的产品以自己的特性吸引不同类型的用户,从而产生群聚效应,形成固定群落。对于平台而言,用户越多,商业价值就越大。
TalkingData移动数据研究中心报告分析,“足记”用户群体相对高端,用户使用率较高的10款设备机型中,三星品牌占一半,Top10机型设备的平均价位高于整体移动端用户。“足记”用户在一线城市及沿海发达省份更具用户优势,这也是很多社交平台APP用户共有的特征。数据显示,他们都是一群高端用户。
于是,不少企业商品也趁势追击,跟上了“足记”的脚步。洽洽瓜子、苏宁易购、快的打车、雪碧纷纷借力,推出自己的新广告。
企业广告主借助手机软件分析受众,从而达到广告的精准投放、捆绑营销。
但对于基于兴趣的普通用户或企业广告主来说,APP终究只是一个“各取所需”的平台,当需求无法满足,热度必将消退。
文军解释,作为用户,一旦个性变成了普及,新潮的年轻人们自我炫耀的最初意愿将难以满足。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人们的兴趣点也被不断牵引。二者相加,人们对APP的潮来潮去就如同现代社会飞快的生活节奏一样,难以驻足。作为广告主,一旦受众减少,APP所发挥的广告平台优势逐渐消亡,抛弃便是其必然的结局。
败笔捞到第一桶金忽视产品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李稚田向法晚记者解读了问题的另一面:正是如今APP制作的低准入门槛,使得产业涌入者更急于捞得第一桶金,忽略了对用户最根本的“满足度”的开发和保障。一旦从业者的心态转换为对风险投资运作的痴迷,产品的质量将大打折扣。正是产品生产者的不负责任,让用户选择了用脚投票。
以“足记”为例,目前其最受关注热捧的“大片模式”实则制作简单,谈不上新技术。“足记”现在能做到的,目前市场其他软件同样能做到。
任乐毅向本报记者解释,现有APP产品开发的技术优势并不明显,它们大多靠技术上的小窍门或是使用价值的小突破赢得市场。但由于其技术核心并不复杂,易于模仿,造成了产品领先周期较短的现状。
他补充道,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用户,面对海量APP产品,他们的介入成本低、放弃成本低,忠实度自然不高。
后续服务不够表现形式单一
一款手机APP,不管曾经多被人痴狂的追求、迷恋、如果它本身不具备用户黏合度、更新快等特点,一旦用户过了新鲜劲,就会把它逐渐遗忘。
李稚田对记者说,用户的满足度一方面出自对原始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则是对后续服务的满足。很多APP的通病在于后续服务和功能更新的跟进不足。一旦APP产品制作者的动机从产品创作变为对资本的痴迷,其产品质量必将难以保障。
“足记”在一夜走红后,曾因产品服务器升级的速度跟不上用户增加的速度,出现不断闪退等问题。李稚田表示,产品每一次负面信息的出现,在无数同质化APP轮番轰炸的当下,都将对其形成致命的打击。
山寨、模仿或者是跟随的战略已经成为互联网行业巨头的“劫贫济富”模式,当标榜创新的互联网行业,将抄袭做成了理所当然之时,创新就失去了土壤。
文军向记者表示,随着未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推广,我国应该将新媒体平台的产品同样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
在功能更新方面,网络有言,任何一场一见钟情都可能死于无聊。在社交平台火起来的应用若不能常见常新,就只能止步于“现象级”了。李稚田认为,其实用户对于单一APP产品的心理诉求是不变的,变化的只是其表现形式。APP制作者应及时运用多种功能去尽其所能地满足用户的原始诉求,去完善产品。
发展产品成型以后投入还应加码
谈及APP未来的良性发展,专家给出了一致的看法:精准的定位是APP长期存活的先决条件。
他们认为,与社会化分工日渐精细相同,只有定位越精准,对目标对象的需求把握越透彻,才能制作出更符合用户心理需求、生命力持久的产品。
任乐毅说,一个产品本身的凝聚力,源自其对用户需求的深度挖掘。只有用户的满足度得到提升,才能诱使他们产生长期使用的冲动。一旦用户形成稳定的使用习惯后,其他产品即便模仿也难以超越。
其次是对APP产品质量的保障。任乐毅说,在一款APP产品成型后,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是不能减少的,反而应比创作初期投入力度更大。因为制作者低成本的介入和持续,只能导致用户更低成本的选择和退出。
最后,是对资源的挖掘能力和对大环境的了解。正如李稚田所说,每一次用户的负面评价将使APP产品在这个并不缺乏新鲜事物的新媒体环境中迅速没落。文军认为,只有在关注同类型APP产品、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取长补短,去不断挖掘和迎合用户的心理诉求。
来源|法制晚报 编辑|戴勇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