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 合众读书会”上,华师大中文系教授、 “ 张学”泰斗陈子善坦言, 对他数十年坚持挖掘佚作的发掘工作, 张爱玲生前一度非常生气,随着自己在中国大陆声誉日隆, 这种愤怒才稍微缓和。 陈子善说,作者和文学研究者的这种矛盾似乎是不可调和的。
陈子善在1 986年为研究周作人于徐汇藏书楼翻阅1 949年旧报纸时,“ 非常偶然”地发现了张爱玲的佚作《 小艾》。这件事立刻在香港和台湾的专业媒体上引起轰动, 《 小艾》也再被发表。于是, 陈子善也就 “ 被拖进” 张爱玲研究领域。陈子善昨天对记者说, 从1 987年至今, 他对张爱玲的研究就一直伴随着对张爱玲佚作的不断寻找。
几十年中, 大量张爱玲佚作由陈子善发掘出来。 这其中除了有一些重量级的小说之外, 也有一些短文。用陈子善昨天的话说, 甚至连张爱玲中学时代发表的中英文 “ 习作”, 以及一些画作也被发掘出来。 1 995年去世的张爱玲生前是知道陈子善的这些工作的。她一开始的态度是非常生气。 “ 张爱玲并不希望自己的所有的作品都让别人知道, 因为一些作品不够好, 有缺陷。这些作品都给你们找出来了怎么办?”
事实上, 张爱玲手稿保管者宋以朗近年将张爱玲生前大量希望销毁的遗作整理发表, 也曾引起 “ 张迷”强烈关注。一些 “ 张迷”认为这是对张爱玲的 “ 揭丑”行动, 希望继承者为张爱玲 “ 留点面子”。 对此, 陈子善也曾出面做过一些解释工作, 对宋以朗表示支持。陈子善昨天说, 作家当然只希望将自己最好的作品示人, 但从研究者的角度来说, 只要是作者写出来的, 特别是发表的, 都应该拿来讨论。 “ 在这方面, 研究者和作者之间的矛盾永远存在。”不过好在, 看到中国大陆 “ 张学”研究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自己的作品, 张 爱玲日后态度稍有缓和。
在近作 《 沉香谭屑—— —张爱玲生平和创作考释》中, 陈子善说: “ 按照当时文学史的观点,所谓正统的文学史的观点,张爱玲的作品是不入流的。 ” 陈子善昨天表示, 所谓步入主流,是因为张爱玲的作品和主流是很不一样的, “ 张爱玲自己说, ‘ 别人写的东西我不写。 ’ 她从不喜欢重复别人的东西。” 陈子善说, 也因此张爱玲直到今天还有争议。 “ 有人说, 张爱玲不写抗日, 但其实她在 《 封锁》和 《 等》等小说中, 也描述过抗日, 但她主要描写的是抗战中普通人的生活。这种描写就比直接写枪林弹雨要高明。”
来源|青年报 本网编辑|戴勇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