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华日报|摩登与传统

2015年07月14日

  提起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人们自然而然想起的是百乐门里的灯红酒绿、大光明电影院的欧美原版电影、霞飞路上的时尚万千和十里洋场的笙歌燕舞。其实,以地方方言为语言载体、以传统文化为创作基础的地方戏曲,在当时上海的市民文化娱乐生活之中,同样占据着重要位置。民国中后期上海最为流行的地方戏曲,非越剧莫属。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姜进的《诗与政治》一书,正是全面阐述和分析上海越剧在二十世纪里演化与变迁的最新论著。女子越剧在上海的兴起,恰应了民国上海三个最重要的社会群体的支持:城市中产阶级、浙江移民和新兴都市女性。然而,在知识精英和政治领导者看来,以女子越剧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对世俗生活的关注、对私人情感的沉溺,在一个以救亡图存、建设一个现代化富强国家为大目标的时代背景之下,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有危害的。

  女子越剧在新世纪里似乎迎来了又一次大发展的契机。上海越剧院创作的《舞台姐妹》、《蝴蝶梦》、《红楼梦》等几部颇具市场号召力的作品,强势地令人瞩目。各地移民不断涌入,中产阶层在上海重新出现并且日益壮大,而白领女性则成为上海新女性的象征。虽然在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都市里,充斥着国内外摇滚、流行音乐、韩剧、街舞、Rap、爵士乐美国大片和百老汇音乐剧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时尚,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以言情和全女子表演为特色的越剧仍然会作为上海的一朵艺术奇葩,长期存在。


阅读原文

作者|许金晶

来源|新华日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