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东方教育时报|周圣伟:如何让旧体诗在新时代延续人的心灵生命

2015年07月16日

  7月15日上午,首届上海市民诗歌节系列活动田林专场活动在田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圣伟来作了《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主题讲座。他针对往届诗歌创作赛中的旧体诗作品作了精到的评析讲解,指导大家如何以经典唐诗宋词为模范,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现场的诗歌爱好者多是获知讲座消息后,自发前来的田林诗社成员,有的还是祖孙两代同来听讲。不大的会议厅里,一张投影幕布,一块标有平仄规律的黑板,一群热爱诗歌的人们,以及不时发出的诗歌吟诵声,把热浪隔绝在外。

  历年诗歌创作作品中,有不少旧体诗作品,让周圣伟教授为传统文化得以延续感到欣喜。围绕市民原创作品的阅读感受,他主要谈了诗词格律、诗歌主题和创作积累三大内容。



  周圣伟首先为人们惯常用的“古体诗”一词正名,认为“古体诗”的说法不够科学。在诗歌史上,唐朝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风”,不讲究格律、押对,与唐朝时出现的“近体诗”相对。而五四时期出现了用白话文写作的新诗,同时将以前的古诗称为旧体诗。因此,现在被人们误称的“古体诗”应该叫做“旧体诗”。

  诗词格律是现代人创作旧体诗的一大难题。周圣伟说,古代的平仄建立在汉语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上,现代汉语中入声早已摊入了平、上、去三种声调中,只有部分方言中还保留着入声调,吴语中很多字读短而促的降调,如黑、薄等,都是入声。要认出平声字,只需将字音拖长,不变调的即为平声。至于平仄,可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四句平仄律检验一般诗歌创作中平仄是否相对。因为诗歌所有句式都是在四种格律上粘对循环形成。

  对于词的格律,周圣伟则提倡通过背诵同一格律的词作,如《蝶恋花》作品,了解其格律,体验节奏和声调的变化。押韵和词汇量的积累有关,要多积累近义词和同义词,还可以通过调换语序押韵,但不能以文害意,影响表达。

  没有独特的情感内涵是诗歌创作的一大问题。一是不敢写,比如针砭社会现象;二是不能写,不能把个人想法浓缩,和报纸话语分别开。

  周圣伟鼓励人们摒弃众口一词的习惯,大胆将自己的个人体验与独到思想写入诗歌,从自己周边的生活去挖掘题材,使诗歌富有自己的味道。旧体诗最大的生命力在于表达私我的感情,没有功利性,才能感动人。写诗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

  杜甫的诗之所以感人,正因为他尽管自己生活困苦,仍然忧国忧民,流露真情,而李白敢于说真话,才使诗歌尤其闪耀才华。写诗重点要展露自己的情怀,而情怀是带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生命体验的,是别人学不来的。

  周圣伟认为,写出个人经历体验情感,比格律更重要,学好格律如同书法学习中写好了描红,但写出自己的风格才是艺术成熟的表现。

  写好诗歌还要多积累,一是积累字词,二是关心生活、国家民生,将思考作为生活的内容,生命的寄托。周圣伟认为练笔可以多,创作必须少,把练笔与创作分开,认为有个体独特生命体验的才是创作,体现了创作的态度。他倡导写诗不在量多,而在字斟句酌的打磨,如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倒全唐”。

  此外,周圣伟教授还就增加诗歌的古韵谈了自己的体会,讲到兴处,他现场吟诵了几首经典的唐诗宋词作品,还吟诵了自己创作的旧体诗与观众交流。现场观众静静聆听,不时露出会意的笑容。

  “诗歌创作令人心有所寄,修身养性,于老年人有很大益处。”周圣伟说,“与太极拳等运动不同的是,诗歌能延续一个人的心灵生命。”他为老年人中有庞大的诗歌爱好者群体而感到欣喜,也倡导更多人能通过诗歌亲近中华传统文化。

  讲座后,观众就自己在诗歌创作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向周圣伟教授请教,教授一一给予了耐心解答。

  “讲得很到位,言简意赅!”观众包正义老人说。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她不仅是田林诗社的老社员,还在社区学校讲授过古典诗词,还编过古代诗歌选集出版,“我一直爱好文学,年轻时却因政治原因不敢报考文学专业。我非常高兴诗歌创作成为社会所倡导的活动,不仅给了我们这些爱好者展示的舞台,更把我们优秀的经典文化发扬光大,对于我们的下一代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阅读原文

记者|刘文婷

摄影|朱影影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