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对此儒学在传统社会中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历史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启示,这就是通过礼仪建设使核心价值观制度化,从而有效地规范和指导政府、社会和个人,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因为如此,儒学也被人们称为礼教。
儒家把仁义礼智信称为“五常”,其涵义就是以此作为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但是,这并非是汉武帝采纳了“独尊儒术”的建议就自然而然确立的。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认为价值观念之“仁”必须通过制度规范之“礼”才能得以普遍实现。事实正是如此。陈寅恪指出,根据东汉年间白虎观会议编撰的《白虎通义》标志着儒家三纲五常价值观通过制度化而得以确立。这距离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已经有130年左右了。之所以经历了这样漫长的过程,是因为通过汉儒在这期间持续不断的礼仪建设,使得儒学实现了从单纯的理论体系到制度体系的跨越。 中国成为礼仪之邦是儒学价值观通过礼仪建设得以落细落小落实的产物。所谓落小,是因为礼仪教育首先是以社会的微小细胞家庭为载体,古人往往以“诗礼传家”相标榜,就表明了这一点;所谓落细,是因为礼仪渗透于日常生活细节中,如对穿衣、吃饭、走路、问候语、书信格式等,都有着明确的规定;所谓落实,是因为礼仪落实于人生的重要环节和重大场合,如冠、昏、丧、祭、朝、聘等,是贯串于从生到死的礼仪。
儒家上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应当把礼仪建设作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的有效抓手。自五四以来,传统礼仪在社会中基本上已经退出了。这有着很多原因,如传统礼仪的形式化和繁琐化,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相适应;还有对于传统礼教的封建性的批判,导致人们完全把传统礼仪当作糟粕予以抛弃。同时,由于西方礼仪随着西方文明涌入中国而广泛流行,改行西方礼仪成为“时髦”。这就使得原来的礼仪之邦缺失了传统的根基,缺失了这样的根基,礼仪建设自然就会流于虚无。因此,重振礼仪之邦,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切实的社会土壤。
今天重振礼仪之邦,绝不是要回归儒家经典的“三礼”乃至汉、唐、宋、明、清的礼仪。从“二十四史”的《礼乐志》的记载来看,传统礼仪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形式日益繁琐复杂;二是服从皇权和特权的等级性日益明显,而且两大趋势交织在一起,即形式的繁复是为了彰显皇权和特权的等级性。这显然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因此,重振礼仪之邦是要对传统礼仪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和创新性的发展。
首先,将传统礼仪中蕴含的合理思想提炼出来。如反对把践行礼仪当作外在的形式,而要以内在的德性修养为灵魂,“德辉动于内”而“礼发诸外”(《礼记·乐记》)的观点就表现了这一点;还有“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即将节俭作为礼仪的根本要求的观点。据《仪礼·士昏礼》记载,即使是作为“礼之本”(《礼记·昏义》)的婚礼虽然隆重,但也是相当简朴,不仅夫妇成婚的菜肴仅有数品,而且没有庆贺和举乐的仪式。再如强调礼仪“节”和“文”的观点,即礼是和人的情感相称的,对情感、欲望起着有所节制和文饰美化的双重作用,儒家讲“礼让”,就是注意到了礼的节制作用,人们之间的欲望、利益是有矛盾的,这就需要由礼仪予以节制,由此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礼乐并举,是为了使礼成为美化的艺术形式,从《论语》等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儒家的一些礼仪就是以歌舞、诵诗为载体的,于是人们在艺术的陶冶下认同了礼仪所表现的伦理关系。这些珍贵的思想遗产应当在今天重振礼仪之邦中发扬光大。
其次,通过对当今人们实际生活中最基本的礼仪的梳理和总结,建立既与传统礼仪相衔接又合乎现代社会要求的礼仪制度。这需要政府予以推动,教育部门、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对此可以借鉴司马光、朱熹等对传统礼仪简化、改革的经验。司马光编撰了《书仪》和《家范》,对繁琐的传统礼仪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以《仪礼》为本,选择冠、婚、丧、祭四礼作为基本礼仪,同时参酌宋代习俗予以变化。朱熹的《家礼》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其适用于普通百姓家庭,“虽贫且贱,亦得以大节,略其繁文,而不失其本意也。”(《朱子文集》八十三《跋三家礼范》)由此受到广泛的欢迎,成为进行礼仪建设的教材。我们应当吸取他们的做法,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礼仪作为建设的重点予以突破。
再次,把礼仪建设与培育好家训、好家风结合起来,使礼仪建设更具有生活中的亲情和温情。在中国的传统中,礼仪教育和家训、家风往往是合二为一的。著名的《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朱子家训》、《弟子规》,还有上述《书仪》、《家礼》等,既是礼仪教育的教材,也是家训、家风的体现。这是因为家训、家风的实质就是对礼仪制度确立的行为规范以及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予以提炼,使其更加凝练生动。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曲阜时,在众多研究儒学的成果中,对研究《孔子家语》的成果特别关注;在座谈会上专门请当地教习儒学与礼仪的民办学校校长发言。这两件事透露的信息是:把礼仪建设和培育好家训、好家风相结合,是传统礼仪实现当代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事实上,现在很多地方正在开展的好家训、好家风活动,就是和礼仪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阅读原文
作者|陈卫平(本校哲学系教授)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