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青年报|暑期实践另辟蹊径,华师大7名学生走进社区——“改革创新” 居委会建“公共号”助力换届选举

2015年07月28日

  大学暑假本是放松休闲的好时光,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的七名同学则放弃假期休息,选择走入社会实习,而他们也另辟蹊径,走入“与众不同”的实践地——社区居委会。

  今年夏天,闵行区吴泾镇新华新村居委会迎来了7位大学生。年轻的人儿在夏日里不仅成为一道“新”风景线,还从社区工作得到了别样的收获。


同学们在新华新村实习。


居委会换届选举:用互联网方式宣传


  对7名实习的学生来说,这个暑假遇到最大的事,莫过于新华新村居民区第四届换届选举了。华师大政治学系大二在读学生钟婧娴,一进入居委会便接手了社区选举的工作。

  “相较于闵行其他社区,我们晚了一个月进行。”钟同学介绍,虽然起步晚,社区全部选举团队的工作人员却不因此放弃拖延。经过一番“头脑风暴”,选举委员会成员决定使用“楼组长+志愿者”双向驱动模式,调动起全社区2500多户人家参与到社区选举中。

  小钟负责起通知全社区的75位楼组长的工作。“要通知他们到社区开会,介绍动员选举的流程、如何登记及注意事项。”小钟说。两天时间里,周日要选举的事情便通知遍了社区内所有住户,而高效工作的背后其实碰到过“软钉子”。

  “和楼组长交流时要尊敬。”小钟介绍,刚开始自己没太留心,部分楼组长对新来的小姑娘有些抵触。努力做好工作的小钟便主动向办公室工作人员讨教经验。“要发挥女生柔和的特性。”小钟说,之后工作中,居民来到办公室便请他们先坐下休息。平时“谢谢”、“辛苦”从不离口。由于处理选举工作的楼组长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小钟上周做得最多的工作,便是反复耐心向楼组长演示如何填选民表格。“一天要接待三四十位楼组长和志愿者。”小钟慢慢熟悉并顺利接管了组织楼组长及分发选民证的工作。

  除此之外,年轻的小钟与一同实习的学长学姐们,摒弃了传统到公告栏贴海报的宣传方式。“他们建议创立‘新华社区居委会’的微信公共号。”龚书记介绍,有了社区微信公共号后,信息传递既方便又有影响力。“年轻人就是有想法!”他说,在一番全面宣传推动之后,一周时间里,521位居民自愿成为选民。“华师大的学生们工作效率很高。”龚书记说。

  “我们就做个帮手。”钟同学谦虚地表示,自己要学的还有很多。“之前不知道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究竟是什么。”她说:“以前从书本上看到,来后才知道是什么样子。”

  上周日,华师大政治学系实践团队成员到选举现场真正以社区人的身份参与了居委会选举的工作。维持现场秩序、分发、清点496张选票、整理登记选票信息……在场的五名同学在36摄氏度高温天从头到尾参与了选举的活动。这是新华新村社区第一次由年轻人做工作人员,深入主会场协助进行居委会主任和四位委员的换届选举工作。

  社区的薛阿姨说:“小钟在这次选举中又是帮忙做选民登记,又是帮忙布置会场,做得不错。”参加完选举后,社区的施师傅特意走到在现场观摩选举的华师大政治学系郝教授面前,表扬几位青年学生“有眼力见儿,办事稳当!”社区的龚书记对吴满、胡焕芝等几位研究生的表现也手动点赞。“95%的选民到场,我觉得一半是因为学生在帮宣传。很不容易!”龚书记介绍,“今天副镇长黄林平问我,你们缺人手吗?我说不缺!我有华师大政治学系的同学!”


政治系教学新思路:走入居委会探问题


  即将升入研究生三年级的吴满和她的6个小伙伴从今年6月19日正式参与到吴泾镇新华新村社区工作。“我们是带着研究课题来的。”吴满向青年报记者介绍,今年暑假到社区中实践,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为论文夯实社会基础”。实习团队中有四位同学明年研究生毕业,在撰写论文阶段前期准备的苦恼阶段时,导师郝宇青教授向他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去社区实习。

  “社区动员”、“党员的政治角色”、“老年人的政治参与”和“组织化程度和政治效能感关系”是四位“准研三”同学的研究项目。做组织化选题的胡焕芝介绍,到社区后每个人都会有相关选题的社区工作人员“带教”。她所研究的组织化程度,落实到社区就是志愿者服务队以及社区兴趣团体。“就像大学社团一样。”胡同学说,社区里的水果雕刻、书法、广场舞和瑜伽社团,是让她最“大开眼界”的。“没想到社区卧虎藏龙。”胡同学介绍,新华社区的居民多是由中心8个区房屋拆迁安置的居民。“很多老人都毕业于清华复旦。”她介绍,老人们的兴趣爱好已到了专业级的水平。除了参与“社团”活动外,帮忙排社区活动室使用表、归排“社团”经费也是她日常的工作。以学校社团的思路带入居委会兴趣团体,小胡在参与社区活动时,“更加深了对课题的认识。”

  今年研究生带着课题研究到社区实习,可谓是华师大政治学系教学上的一大重要突破。华师大郝宇青教授介绍,“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90后’对社会的实际情况了解很少。”从事教育事业近三十年的郝教授发现,政治学系学生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需要深入社区。“单从课堂上了解书本知识完全不够,学生要接触社区每个部门,具体去了解社会发展的变化。”有该想法的郝教授,从年初起便与政治学系领导共同物色学校附近“有价值的”社区。

  在学校老师看来,学生要去实践的社区,要有一定的“特殊性”。“要考虑是不是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东西。”郝教授分析,若学生去居民发展程度高的社区,固定和成熟的工作模式并不能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灵感。期待变革与理论支持的新华新村居委会成为了郝老师心中的不二之选。

  今年6月19号,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与学校附近的新华新村社区签订第一批“校园社区五年共建”协议。7位不同年级的学生也正式走入社区见习。“社区想从政治学系学生这里获得新的想法,学生则可以到这里实习,了解书本外的社区政治体系。”居委会龚君书记向青年报记者说。

  吴满向记者说,本科学习政治学的她一直想到社区了解实际情况,“今年可算有了机会。”


居委会实习:我的收获也不少


  相比于去企业实习,7名同学的日常工作,也许只是旁人眼中“鸡毛蒜皮”“东家长西家短”的琐碎事,而且并无工资补助,不过对7位同学来说,选择到居委会实习仍然有很大意义。

  “我们四位研三学生,因为带着‘问题’来,所以收获更有针对性,也体会更深。”研究“社区动员”的吴满向记者说,在社区虽然也做过“鸡毛蒜皮”的日常行政,但从小事里,她可以“窥见大世界”。

  到社区前吴满针对她的研究课题,列出了相关理论的框架结构。“来到社区想让框架上挂上丰富的事例。”而平时接触社区居民,参与选举背后工作则让她接触到了“第一手”的“前线故事”。小吴介绍,无论是看楼组长调动居民参加选举,还是跟着社区瑜伽兴趣团体验“瘦身减脂操”,她从每个鲜活的人身上,了解到实际中如何去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工作,而非单纯依靠居委会领导忙活。“调查下来感觉我前期搭建的框架是稳固的。”吴满说,“我觉得写出来的论文不会干巴巴,一定是有意思、有普遍性意义和价值的!”

  “吴满特别细心,来小区一段时间,认识小区的不少人,对小区里的工作也非常熟悉。”龚书记对吴满一个月的实习工作评价道。

  “居委会以前是阿姨妈妈和琐事。现在时代变了,社区需要专业的东西。由管理到治理。”新华新村居委会龚书记说,“而这就需要有心理、法律、政治学知识背景的大学生来观察思考,并对现代化的社区建设提出建议。”龚书记坦言:“我从学生身上也学到很多。”周日的选举上,看到同学们尊重每一位选举人,让居民舒服、开心地参与到选举活动中,龚书记感叹道:“今后我们居委会的干部,也要放下架子,让社区居民感受到我们的改变。”

  “相互学习补足是共建项目最初的意向。”郝教授介绍,项目践行一个多月,从各方面的积极反馈中,觉得“要继续共建下去”。郝教授透露,在新学期开学后,除了增加本科生到社区实习外,参与实习工作的学生会将校园中的专业讲座活动办到社区。“给社区注入新的活力。”

阅读原文

记者|陈晓颖

摄影|吴恺 朱超

来源|青年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