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举行现代智库论坛(第16期),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人文精神与社会文明”的主题展开研讨。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人们在文化上面临愈来愈多的矛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生活手段和生活目标、知识整体和知识分支、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等诸多方面的日益分化。”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指出,在现代社会,世俗和超越、此岸和彼岸、现实和理想的两重分化问题正日渐凸显。
童世骏认为,就我国而言,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特点是经世致用,比如科学研究,目标往往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面向实际当然没有错,但如果科技事业只是为了解决世俗的实际问题,往往不能走得很远。”他认为,今天发展科学事业同样需要彰显更具超越性的人文精神,如果在人文精神的层面没有整体的提升,可能会在某些领域取得一些成果,但在科学技术最前沿以及对推动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贡献必将是有限的。
“经济上两极分化是现代文明的通病,但由此演化为伦理上的两极分化,却是中国伦理型文化及其以之为精神气质的社会文明的特有现象。”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樊和平指出,伦理分化比经济分化更严峻,它标示着两极分裂由生活世界延伸到精神世界。
樊和平表示,在文化已经上升为欧美世界的国家战略的时代,面对发展与幸福冲突的危机,只有“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才可能使中国文化发展回归于“中”之“大本”。“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成为国家意志,表明国家的文化发现与文化觉悟。这种文化觉悟要转换为卓越的国家文化战略,需要国家文化意识的深刻觉醒,重新摆正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地位,并在根本上展开一场新的伦理启蒙和觉悟。
阅读原文
记者|王广禄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