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举办5届的上海夏季音乐节,每一年的举办都成为上海令人瞩目的文化事件之一,因为它的包容性、时尚、活力与自由的艺术气息。7月18日晚上这场闭幕音乐会,为今年的音乐会更添一种跨界“混搭”的精神气质。说它“混搭”,从节目单上即可有所领略:西方古典与最炫中国民族风;体育竞技VS交响曲;清唱剧与中国传统歌曲,这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上半场的“乒乓协奏曲”,将体育竞技项目与交响曲进行了“跨界”,真是艺术无处不发生,让创意在这座城市中有了很好的诠释。作曲家安迪·秋保是美国崭露头角的青年作曲家,分别就读于耶鲁大学与普林斯顿大学音乐系作曲专业,年纪轻轻,已获得卢西亚诺·贝里奥罗马学院奖,2014年美国作曲家交响乐团“新锐作曲家”等有分量的作曲奖项。他早年学习打击乐器,喜欢雕塑、绘画,对中国文化更是别有一番喜爱。
“乒乓协奏曲”,顾名思义,乒乓将作为主奏“乐器”与管弦乐队展开竞奏。怎样做到?似乎对这位天生灵性,被纽约时报评价为“出格、刺激、充满戏剧性”的实验作曲家来说不是难题。作曲家巧妙地根据乒乓球击打的速度、起落点、器件、部位、力度、方向等构思出作品多层次的段落空间,全曲分为两个乐章。乐曲一开始由小提琴独奏引入,跳跃的微型节奏动机,似乎在模仿打击乐的音响,小提琴音色成为贯穿全曲的一个“粘合剂”,分别出现于两个乐章的导入部分。随后,弦乐上的这个核心动机蔓延至整个乐队,音乐顿时变得朝气而有动感,像一支充满时尚感的爵士乐队,此时乒乓的音色开始踩着节奏有序地拉开阵势:挑高慢打,换成大小手鼓的对打,抑或快速攻打……与乐队展开“竞奏”。当音乐进入高潮时整个乐队犹如一个“混搭”的城市派对,黑人小提琴、班卓琴、非洲节奏、拉格泰姆、锅碗瓢盆声、京剧鼓点节奏与乒乒乓乓击打声等共冶一炉,亮点纷呈。
协奏曲的演奏中,两位乒乓手的表演显得格外出挑。他们并非音乐家,而是专业乒乓球健将——邢延华是美籍华裔乒乓名将,迈克尔·兰德斯作为美国乒乓球国手参加过奥运会比赛。他们被要求在规定的节奏中与乐队默契协奏,这着实让人为两位国手捏一把汗。由于乒乓球在舞台上的难以操纵性,这便为演出带来令人无法预测的兴奋点与刺激感,比如球手要在乐队的戛然停顿处及时把球抓在手里,或把握住球的落点与乐队整体节奏律动的“合拍”,这对两位乒乓球运动员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但作曲家看来早已料到这点,即使乒乓球与乐队的偶然错位,这种偶合的和声效果,也被置于音响的合理构成之内,这不由让人想起偶然音乐的鼻祖约翰·凯奇……基于这些因素,整场音乐会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角与听觉冲击力,大大刷新了乐迷的听觉体验。
以Ising为符号的下半场音乐会突出了闭幕式“唱响上海”的主题。Ising是国际知名青年歌唱家的训练项目,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性声乐艺术节,创办于2011年。当晚,40位训练有素的年轻歌唱家演唱了18首观众耳熟能详的中西方经典名曲。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当晚音乐会的曲目遴选与编排不按常规套路“出牌”,继续体现无处不在的“跨界”特色。流行乐《天路》、上海老歌《夜来香》、秧歌剧《夫妻识字》、多尼采蒂歌剧片段《谁能平息我的愤怒》这些看似难以“调和”的乐曲出现在了一张节目单上,美国歌唱家唱中国哈萨克民歌、革命歌曲,中国歌唱家唱歌剧,不同的风格、时代、国界、语言、文化等在当晚的“收官之夜”音乐节上交叉、互动与“碰撞”,让市民亲眼见证了跨界艺术的“发生”及魅力。令人感动的是,外国歌唱家流畅自如的中文演唱惊艳全场,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如何让歌唱家们充分感受中国文化的个人感悟也是Ising国际交流项目的特色。
随着音乐会最后一首作品“从茉莉花到图兰朵”高潮唱段歌声的落定,为今年的上海夏季音乐节完美收官。MISA作为申城的文化品牌,不仅映射出上海这座国际都市的多元、开放与时尚气质,同时也以跨界方式不断寻求艺术的创新与融合,为上海城市的“艺术与时尚生活精神”不断注入了鲜活元素及生命力。
阅读原文
作者|姜蕾(本校副教授)
来源|文汇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