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老师竟把学生“骂哭”?英国的学生竟在课堂上化妆?是中式教育太古板,还是英式教育太松弛?
英国当地时间8月4日起,英国广播公司二台开始在晚间黄金档播出一部关于中国老师到英国“支教”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来适应中国教育吗》。在纪录片中,5名中国老师以中国式教学模式执教于英国汉普郡一所中学的“中国实验班”,其学生是50名年龄在13至14岁的英国学生。
纪录片展现了中国教师一贯严谨的作风,他们严格要求课堂纪律、认真板书、带领孩子做广播体操,但这些与英国孩子所希望的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极力展现自我的欲望似乎格格不入。中英师生双方的“水土不服”,正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英教育的差异,也激起了舆论热烈的讨论。
对于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究竟应该“严师出高徒”,还是“任由其自然生长”?专家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西方教育的对比不是为了分出胜负优劣,中、英文化背景和当今国情都迥然不同,能通过这次交流从英式教育中得到一些借鉴,中国的教育就“赢”了。
探因:方式差异有历史渊源 评判不应有优劣之分
与盲目争执中英教育理念究竟孰优孰劣相比,更有意义的事情应当是探寻其深层次的原因,并从中有所反思。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英教育模式差异的根源来自以下三点:
第一,两国的社会基础不同。目前中国仍处于保障人民温饱、健全社会基本福利的阶段,若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参考,中国仍有大部分人处于谋求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低层次水准。所以不可避免地导致数量庞大的个体,需要参与到社会统一化的选择过程中,并谋得一份基本的生存保障。中国的教育,正可以满足这样的需求。
而在英国,社会福利体系已相对完善,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有着更高的期待。他们希望社会看到自己的不同,并乐于展现自己独到的一面。于是英国的教育也迎合了这一发展需求。
第二,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现代教育的理念源自两种历史文化共建。首先是传统经典儒家变为“统治工具”后,等级观念得到放大,于是疏离了师生的关系;此外,近代中国受到普鲁斯式教育理念的影响,强调服从。
而欧美等国家经历了一场新教育运动,提出“儿童中心论”,从而将教育对象而非手段强化成教育的重点。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小班化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定做一份培育方案的状况。
第三,教育理念的不同。中国教育更强调外部统一化标准的考核,强调社会的“公式化运作”。而英国教育更注重对个体内在价值挖掘的最大化,充分认可并赞赏天性的差异之美。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向本报记者补充道,从社会学来看,教育方式的不同源自不同的民族性格,过去我们习惯于用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不同文化或教育方式的优劣。但需知,每一种教育的根植必须首先获得民众的认可。教育模式并没有最优秀一说,只有最适合的,最符合社会发展形态的。
差异:用教育挖掘孩子天性 避免知识填鸭消磨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求新求异探索未知源自人的本能。在谈到中国教育能从英国教育模式中学到什么时,储朝晖表示,教育的终极命题是“要把学生当做什么”。挖掘孩子的天性,应是教育的基本功。
此次赴英交流的老师金向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英国小学生非常好学,有时在完成了老师给的题目后,还要求老师再出几道题,这种现象在中国学生中比较少。
储朝晖说,中国的教育要求服从,天性在进入教学环节后会逐渐消磨。中国人民大学知名教授张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正如“熟能生巧”一词,中国的教育正在用反复而枯燥的训练培育工匠。与国外激发潜能的教育相比,我国的教育同样应将核心从教者变成学者,才能避免填鸭式教学摧残了孩子的主动性。
创新:让探索回归学生课堂 言之有理比对错更重要
此轮活动让英国学生不适应的是,在科学实验课程上的实验环节,中国老师采用了在讲台上独自演示并讲解的过程。对于无法自己动手进行尝试,孩子们实在是有点“闲不住”。
张鸣表示,中国的教育,特别是科学教育已将知识体系变成了知识点,并以结论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这被推崇为一种快捷高效的学习模式。正如此次中国老师在英国课堂中“惊讶全场”的满屏板书。
文军表示,中国教育追求“正确答案”,而英国教育推崇“言之有理”。学生只有在反复尝试和论证中才能逐渐培养起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而教育环节对于创新能力的鼓励将最终决定一个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观察:社会事务参与度过低 需尽早开启社会化教育
多年以前,中国人从媒体上获知美国小学生的作文内容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给总统写一封信、如何看待州长的执政理念,创作过程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甚至实地探访,并且惊讶于他们的评判标准与大学作文如出一辙;而我们的小学生还在写看图说话或者记一次春游。
文军对记者说,低龄儿童对于社会的观察与参与度取决于成年人对他们的定位。中国成年人将孩子仅仅定义为孩子,用童话和浅显的知识,填满了他们全部的思维。西方人将儿童同样定义为社会人,认为他们从小就应该对最真实的社会有所认知,即便想法不成熟,但每一次对社会的观察和参与,都是对其社会心理的培养。
文军表示,目前我国年轻人确实出现了对社会认识不足,现实和心理落差巨大的状况。而如果我们将社会化教育尽早引入课堂,将可以帮助未成年人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进程。
改革:中国教育有可取之处 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提升
此次中英教育交流活动的成行,源自2014年2月,英国教育大臣特鲁斯率代表团来到中国上海“取经”学习“乘法表”。她回国后,英国政府正式邀请来自上海和浙江的老师到英国教数学。
英国首相卡梅伦更是在随后将提高小学数学教育,作为了今年的竞选计划之一。此次交流,正是这一系列活动的继续。
另据今年年初的报道,华东师大出版社表示《一课一练》数学分册英国版已经在翻译中,有望于今年暑期出版。
中国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学习以及考试能力一直为世界称道。也有英国学生表示:“老师工作非常认真,很有热情,而且很酷。”对于目前的中国教育,文军认为依然有很多可取之处,并值得保留。
他提到,中国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之高,在世界也排在前列。基础知识的牢固为孩子的发展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实际上相较于其他国家在漫长的后续教育中弥补基础知识,中国孩子还是占领了时间的先机。
其次,相对西方教育追求科学认知,中国文化侧重对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也让中国孩子在很小就具备了相对良好的纪律性和组织性。这对于今后广泛参与社会事务是有好处的,它帮助社会人形成良好的协作精神。
张鸣对记者说,在民国之前的中国语文教育中,老师通常不限定思维逻辑和文法结构,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自我摸索,形成独到的文风,并且饱含个性的思想。这其实正是现代教育中提倡的创新思维,并且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培养了其兴趣。如此教学方式是最应当得到继承的。
目前,中国对于传统教育的改革已推行多年,素质教育的呼吁多少已为少年儿童的课堂带去了一股清新的风。例如,近年来不少地方尝试小班化教学,鼓励老师精细化教学发觉学生个性、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小学推行“乐学、乐考”,将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查共同加权形成最终成绩;劳技课将重归中小学课堂;即便我们的高考体制也在生长出减少科目、一年多考等形态。
借鉴他山之石,可以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经验,但一味模仿和追慕,却是大忌。储朝晖表示,所谓教育模式是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的,它如孩童一样,需要挖掘天性,寻找适合的路径。盲目的抄袭会制造新的思维定势,将引发教育制度与社会选择新的矛盾。
展望:开放成各方追逐目标 培育心智健全社会人
谈及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理想模式,储朝晖对记者说,开放应成为各方追逐的目标,学校更开放、教师更开放、学生更开放。
他进一步解释道,教育模式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予以充分自由的空间,参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个体才可能自主地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政府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再宽松一些,让学校自由地配置教育资源,实现特色化教育。目前我国有一部分高校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同样应放宽尺度。
对于教师,职务的技能评定再少一些,让育人者从例行的考核评估中解放出来,全心投入教学。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与学生一道教学相长。
要给低龄的孩子更开放的空间去探索,培养兴趣而非技能。让他们在参与社会化教学的过程中保持本性,并能自主挖掘出真实的自我;在不断认知与判断中形成良好的社会人格。
文军说,健全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并非充满功利性甚至进攻性的“战士”,只有舒展出自我才华,并以端正的心态融入社会生活的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人。
阅读原文
记者|熊颖琪
来源|法制晚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