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解放日报|杨扬:无法达成的文学共识

2015年08月23日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公布,媒体有所谓众望所归,评委达成文学共识之说。文学有没有共识,文学评奖与文学共识之间有没有关系,这都是有待讨论的问题。我个人不太接受所谓的文学共识之说。文学与个人的情感体验有关,同一部作品,对不同的读者,情感体验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即便是无限接近作家作品的文学知音,也只有近似的体验,不可能达成所谓文学共识。以四年前举行的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评奖为例,几轮投票中,作家作品的命运犹如过山车般上下起伏。第一轮还是名列榜首,转眼第三轮、第四轮投票后,就不见踪影了。这种转瞬即逝、变化莫测的改变,我以为就是偶然。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一定能够获奖,文学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不像一些媒体所说的那么直接、简单。曾几何时,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热播时,媒体上有文章说评论家很长时间冷落了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但看看茅盾文学奖的名单,第三届茅奖中,排名第一的,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而且,茅盾文学奖评委阵容中,评论家占据了绝对优势。有那么多评论家将选票投给路遥,不能说评论家冷落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至于说评论家对路遥作品的评论,的确没有达成共识,即便是一些投赞成票给路遥的评论家,谈到路遥创作时,还是有各种不同意见。从这一角度来理解文学评奖,多少可以看出投赞成票与文学共识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五部作品获奖,体现了评委的文学关注度。通过六轮投票,进入评委阅读视野中的作家作品越来越少,参照的作品范围也越来越小,还要受各种投票规则的约束。这种小范围的考量对象,与真正的文学阅读之间,还是有较大的差距。评论家在文学评奖中,有时也是处于不自由状态,他无法像平常阅读文学作品那样,自由自在、随意率性,而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勉为其难地在自己不一定全盘接受的作家作品中做出选择。像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但在一些拉美评论家眼中,马尔克斯最好的作品应该是 《霍乱时期的爱情》。不知道那些诺奖评委是如何考虑的,但面对全世界这么多优秀作家的作品,那些评委们的阅读体验,一定是极其复杂。
  文学评奖与文学的现实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等关系。从茅盾文学奖设立开始,1980年代以来,有多少优秀的作家作品在茅奖之外,可能没有人细细考察过,但我想一定是有的。那些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作品,值得人们去关注,但人们应该意识到文学世界远远比文学奖开阔,尤其是对于那些优秀的作家而言,文学奖不是文学写作追求的目标,如果写作只是奔着获奖而去,不仅荒唐,而且可悲。事实上,文学奖在带给作家社会声誉的同时,有时对真正的文学写作也是毁灭性的。从文学史角度看,优秀的作家在获得巨大的文学声誉之后,再也写不出有分量的作品,这样的案例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有时我担心,诺贝尔文学奖会不会毁掉一个优秀作家的后续写作。在茅盾文学奖历史上,三十年中,无数获奖者,他们的写作状态在获奖前后,是不是有重大改变?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些获奖者的确很多年没有像样的作品面世了,茅奖获奖作品,成为这些获奖者的绝响。我不希望文学奖获得者最终是这样的结果,而是希望不断阅读到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那是一个文学读者对于作家的最美好祝愿,也是对作家最有价值的奖赏。


阅读原文



作者|杨扬(本校中文系教授)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