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87年前,伟大的井冈山将士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勇挫敌军,坚守根据地,保留了革命的星星之火,书写了一段伟大的红色传奇。87年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实践团队走上巍巍井冈,学习红色精神,感怀艰苦岁月,同时通过走访调研,对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和推广,为革命圣地献上一份当代年轻人的礼物。
本次活动由团中央学校部主办,来自全国数十所高校数百名师生在暑假期间会师井冈,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进行课程培训和实地调研。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ECNU井冈情,传院梦”暑期实践团队的队员们于8月2日从上海出发,一路南下来到井冈山,在为期10天的时间里接受了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精神、毛泽东调研的思想方法等专题学习,开展祭奠革命英烈、瞻仰革命旧址现场教学,重温井冈山烽火历史,学习和感悟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同时深入基层群众,开展调研和实践,形成了相关社会实践成果。

“ECNU井冈情,传院梦”实践团队的队员们结合专业优势,设置了三个实践项目:第一是新媒体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第二个是井冈山红色微电影的拍摄,第三是井冈山红色影视素材库的整理搜集。
通过深入了解革命传统教育现状,分析新媒体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应用可行性,探究利用新媒体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有效方法。出发之前,调研组已收集了约800份问卷作为基础数据,大致了解了上海高校学生的传统教育现状。在井冈山期间,队员们采访了多位井冈山从事红色文化教育培训的研究的专家。红色文化教育学院培训部主任刘凤珍在采访中说道:“如今年轻人对这段革命传统历史的缺失较为严重,老师上课也是被动接受,因此,如何把被动化为主动很重要。”对于这个问题,刘老师强调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她认为只有吸引到足够的受众,赢得充分的点击率,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微信微博负责人周志刚认为,新媒体是未来革命传统教育的一个趋势,它具有及时性、多样性等特点,能够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周老师同时也表示,他希望这种新媒体的宣传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地区,而是要带动全国范围内的革命文化共同发展。未来教育基地革命新媒体发展应当跳出本地资源的局限,加强与其他革命地区的合作,起到真正传承革命传统文化的作用。
通过一系列的调查采访,课题组的队员们认识到革命传统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而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渠道,在这一方面具有优势,相关部门应该利用新媒体,开拓新思路,做好革命传统教育的工作。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播电视专业的“摄制组”在上海和井冈山两地取景,拍摄了一部红色微电影,讲述当代大学生心中的“红色情结”。此外,实践团队的队员们通过前期网络搜索和在井冈山的实地寻找,在海量的影视素材中对与井冈山相关的片段进行搜集、整理和分类,以更好的宣传井冈山,拓展红色教育的影响力。
调研组组长吴迪对课题项目取得的阶段性的成果表示满意,他说,“在革命前辈英勇事迹的激励下,我们用双脚丈量着井冈山,冒着酷暑走访调研。除了学习和感受之外,我们更希望自己的实践成果能够真正对红色革命传统的教育有所帮助!我们团队的名字是井冈情,传院梦,而当每一个人都对红色精神有所感悟,当每一个颗赤诚之心汇合起来,就构筑起了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阅读原文
记者|查伟诚
来源|新华网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