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了解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8月26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举行理论中心组学习,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作题为“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若干问题”的专题讲座。殷一璀主任主持了讲座。
杜德斌教授长期从事世界经济地理、科技全球化、产业布局、城市与区域发展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是国内最早系统研究跨国公司R&D全球化问题的学者。杜教授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中国为什么要建立全球科创中心;二、什么是全球科创中心;三、全球科创中心有哪些基本要素,上海建设科创中心有哪些短板;四、对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看法。
中国建立全球科创中心内在与外在要求
2006年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任务。在近一二十年内,中国的科技投入迅速增长,研发投入居世界第二,论文和专利数量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但是中国的创新竞争力排名却十分落后,居全球第29位。世界金融危机后,纽约、伦敦等大城市出现由财富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的趋势。
近些年,科创中心随着商业和工业中心的转移而转移,随着亚洲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枢纽地位日趋巩固,全球科创中心正在向亚洲转移。
建立全球科创中心需哪些要素
杜德斌教授认为,科创中心是新的城市形态,它有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驱动、文化引领四大功能。科学研究的主力是大学,技术创新的主力是企业。建设全球科创中心需要三个层次的要素。核心层次是人力,主体层次是企业、大学、政府,支撑层次是创新文化、资本、设施、服务等要素。“引擎”企业是创新集群的引领者。我们需要龙头企业,世界一流大学,奋发有为的政府。
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短板
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人才高度集聚、产业基础雄厚、外资研发集聚,上海倍受世界研发1000强跨国公司的青睐。但是如果要建成全球科创中心,上海还需克服三大短板:1是缺乏科技“引擎”企业;2是缺乏崇尚冒险,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3是城市功能定位有偏差,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等等。
据杜德斌教授介绍,上海的目标是第一步到2020年前,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第二步到2030年,要形成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杜教授的讲座引发了在座的理论中心组成员和其他人大工作人员的深刻思考和热烈讨论,大家纷纷就思考的问题进行提问。
最后殷一璀主任说,建设科创中心既是国家战略,也是上海发展到今天的内在需求。市人大今年年初就把科创中心作为调研课题,做了很多工作,把和科技相关的法规进行梳理,对上海今后在相关规制保障方面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殷一璀强调,市人大要进一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为本市编制“十三五”规划、为上海未来发展做贡献。要按市委《关于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的部署和要求,找准工作切入点,发挥人大作用,更积极主动地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阅读原文
记者|仲颖
来源|上海人大公众网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