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教师节,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新时期,人们赞颂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里,尊师重教一直是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民族品格。
亦师亦友、教学相长曾是一种关乎教育的情怀,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当下的师生关系正呈现出一种疏离。无论是已经毕业的,或是仍然在校的学生,与师长之间的距离已被拉大。《法制晚报》邀请专家学者,为您解读师生关系情感淡漠背后的密码,探寻我们如何才能重拾那份美好的师生温情。
现状——师道尊严遇挑战 双方关系不亲密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师生关系正经历着从紧密到疏离的变迁。
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经历了最为融洽的师生关系阶段。当时的教师对教育有着极强的使命感,学生对知识有着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渴望。在传统道德熏陶和机遇的共同催化下,才有了为人所推崇的师生关系。在平日里,师生学术讨论气氛浓厚,节假日里的登门拜访与问候都伴着浓浓的温情。但如今,科技的发展反倒拉远了彼此的距离,真情实意的交流少了,功利化的行为反倒增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渠道日益增多,致使其对教师的依赖程度降低,归属感与价值认同也日渐稀薄。
此外,还有教师针扎幼童、大学教授被学生在课堂当场刺死的极端案例发生,让师生情感再次蒙上了一层阴影。
据《南方日报》报道,一项调查显示,超过33%的样本量认为,当前的师生关系是“不相往来的冷漠型”;仅次于“冷漠型”的则是“权威型”,比例达到32.6%。相比过去人们印象中的师道传承,如今,师生关系漠然,已成为一种无法忽视的社会现状。
探因——学生主体性提升 亲密度需求降低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胡平接受法晚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近年来,受教育者所接触的环境、教育条件迅速变化,导致其对师生关系产生了新的认知。
储朝晖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向本报记者作出解释:中国传统教育中被后人继承的是“官学”体制,它讲究师道尊严、等级差别。教育的主体是老师。而近代教育,特别是在受到西方教育理念影响后,教育的主体变为学生。其主体意识的增强,必然会导致师生双方关系的变化。
胡平从个人认知行为的变迁进行了补充:当前知识的来源增多,个人的兴趣也更加广泛,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更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这导致受教育者对教师的权威认可下降,并降低了与之保持密切关系的心理需求。
由于受教育者所在家庭的受教育水平也在提高,他们对于教师的认知从过去的神圣角色变成了只是普通职业之一。这种观念将影响到孩子,使其自行拓展更多的学习渠道,并将自己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
教师角色有变化 权威性被弱化
谈到教师的主体作用,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家庭模式的变化,当代父母已更加注重对于独生子女教育的关注。现在,一位老师其实要解决的不是一个孩子的问题,而是一个家庭的问题。这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而社会与家庭对教师过高的期待以及过于苛刻的要求,将束缚教师的教育行为,并影响其合适地处理原本应该简单的师生关系。
此外,文军提到,目前,大量独生子女正成为教师岗位的接班人。他们在家庭中同为被谦让的对象,心理素质较差,不懂得处理矛盾冲突的办法,也是激化师生关系的因素之一。
胡平补充道,我国的教育理念正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教师正从过去教育行为的主导者变成教育环境的提供者。从神坛走下来的教师形象经历着一种职能转变,他们作为教育服务领域的知识生产者之一,在弱化了权威性之后,关系必然不再有之前的紧密,而更多地以“伙伴”的方式出现在教学活动中。
社会信任度降低 拉大彼此心理距离
除了关系双方角色的变化,社会客观现实与意识形态的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师生关系。从主观来看,人们对于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危机加剧了关系的恶化。
胡平解释道,教育作为中国目前最公平的社会阶层流动方式,被老百姓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人们的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会将教师行为的细节放大。此外,目前我们的部分社会从业者确实存在违背职业伦理的情况,这一切都加深了公众的质疑。而彼此的不信任一方面会增大人际交往的成本,同时也将拉大彼此的心理距离。
文军从社会客观条件方面作出了分析,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人们对经济利益诉求的加大,教育正呈现产业化发展模式。短平快的教育模式的兴盛,使得师生之间难以有更深入的交流。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储朝晖再次强调,尊师重道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基础与时代契机共同滋养。
未来——让教育回归纯粹 重塑教育职业认可
德国教育家马丁·布贝认为,师生间的关系绝不应当是一种冷漠的“我-他”式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应当是一种感受对方情感“我-你”的关系。师生情感的回归不仅是尊重教师的体现,更是全社会尊重教育意识的体现。
文军表示,从国家和制度层面,应当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使之付出与回报形成正比,并重新回归到一个令人尊敬的社会角色定位。
胡平说,关系的融洽必须让教育回归本源,回到对真理和对人的探索与发展。只有当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尽量减少,心理的互动才能简单而纯粹。
储朝晖总结道,亦师亦友的情感必须要求育人者和学习者“同向而行”。唯有他们的着眼点和利益诉求一致,才能实现和谐共处,一旦方向相左,矛盾将不可避免。
阅读原文
记者|熊颖琪
来源|法制晚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