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媒体关注|华东政法大学与华师大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

2016年05月12日


  华东政法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5月11日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毗邻苏河的两所高校正式开启全面深入合作的序幕。两校合作旨在进一步推进协同创新,构建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共建共赢的示范性平台,

  在签约仪式上,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代表双方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本次合作以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原则,旨在建立并发展双方的友好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双方优势资源,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根据协议,今后两校将在人才培养、学科及科研建设、师资交流、资源共享、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



  华政与华师大之间的合作具有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历史脉络上,两校都是在圣约翰大学的根系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地理位置上,两校老校区紧密相连。在人员交流和项目合作方面,两校一直有着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双方展开了频繁而富有成效的交流合作。去年,受教育部、司法部委托,一起与市教委联合承担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研究、论证与起草工作。

  在推进实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国家战略,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以及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双方的全面合作基于两校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应运而生,是延续多年友谊基础上的再度携手。

  华东政法大学以编制深化综合改革方案和“十三五”规划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目标,要建设成为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办学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具象化的指标为“两基地”“两中心”“一平台”,即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高端法治及社会治理人才培养基地和重要的法学研究基地、重要的法律文献查询中心和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以及“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

  关于“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曹文泽对其“四二一”定位框架作了介绍。他表示,学校将充分利用好、发挥好法学学科的理论研究和智库建设优势,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和支撑,以做专、做深为基本工作导向,在法治数据综合集散、深度研究、产品开发、开放使用四个方面全面布局,在服务学校学科发展决策咨询、服务国家法治战略公众法律需求方面精准发力,在“法治大数据”集成和“大数据法治”研究上形成特色,最终推动华政“互联网+法律”大数据平台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法治数据综合集散平台、法治数据深度研究平台、法治数据产品生产发布平台以及法治数据开放使用平台。通过平台汇聚资源,聚焦问题,研判走势,创新生态,为国家、地方立法、释法等行为提供智力支持,为重大社会事务管理或紧急事件处置提供学理与数据支持。目前,已在建有关“国际金融法律”和“国际航运法律”,以及“自贸区法律”和“社会治理研究”的数据库。

  本次合作双方将联合进行大数据平台研究,整合计算机、统计学、图书情报、法学等优势学科和相关人力资源,开展大数据开发与合作等方面的协同创新,共同实现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打造大数据时代的法律数据平台,广泛梳理国内外的立法例、典型案例、权威专家观点等,为国家、地方立法释法、决策咨询等行为提供智力支持,为上海重大社会事务管理或紧急事件处置提供学理与数据支持。

  另外,在现有合作基础之上,双方也将联合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整合双方的优势资源,在青少年法治教育理论研究、资源开发、师资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全面协同合作,创新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打造国内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重镇。

  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协议中有较多举措与其有着直接关联。双方将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互审,研究生选课互选、学分互认,联合申报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大学生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学生干部培养、学生社团等互动交流;根据各自特色和优势提供师资支持,互聘博士后合作导师,联合开展教师教育培训、干部交流与党组织共建。此外,还将共享信息及图书、宣传、就业以及其他相关资源。

  为了保障合作的顺利开展,曹文泽就合作机制和合作内容强调,希望双方建立有效沟通、有序推进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主动作为,积极实践;在附属中学建设方面共享资源。

  双方代表在签约仪式上还就如何具体落实合作框架协议内容进行了座谈交流。


阅读原文

记者|陈静 崔雅琴

摄影|江兴伟

来源|中国新闻社

编辑|吴潇岚


其他媒体阅读:

人民网|华东政法大学与华师大签署全面合作框架协议

青年报|华政与华师大全面合作整合资源